當前位置:首頁 » 動作經典 » 錫劇老電影庵堂相會
擴展閱讀
如何掛代理下電影 2024-05-08 14:04:42
郭敬明導演的電影特色 2024-05-08 13:46:04

錫劇老電影庵堂相會

發布時間: 2024-03-28 16:01:05

㈠ 庵堂相會的電影劇情

金秀英自幼許配陳阿興,倆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誰料九年後,秀英的父親金學文發了橫財,起了嫌貧愛富之心,竟想賴掉陳家婚事。但阿興堅決不肯退婚,秀英整日在家哭鬧。金學文雖想賴婚,總也不成。
清明節,秀英打聽到阿興自從家遭不幸後,正棲身百草庵中。秀英假裝燒香,瞞著父母去會夫君。途中要經過一座年久失修、搖晃難行的小橋。巧遇一位書生,秀英連忙懇求他帶她過橋。開始那書生有些迂闊,推口「男女授受不親」不肯答應。書生經不住秀英幾番請求,又見秀英趕路心急,方答應扶她過橋。書生原來就是陳阿興。九年分別,已不似舊日面目,所以雖是對面相見,卻如同陌生人。
秀英過橋後,向書生問路,阿興正好回百草庵,便答應同行。路上,秀英、阿興都好似看出對方是誰,但因害羞,都沒有開口相認。秀英來到百草庵,才知庵內並無別的人家,心中料定五分。阿興見秀英雖是借口燒香,並未帶香燭,更加看出破綻。還是秀英借口感謝他沿途幫助,請他留下名姓。待兩人道出姓名,真是悲喜交集,分別九年的未婚夫妻終於相會。
他們想到金學文決不肯善罷甘休。倒是秀英想出一條妙計:等到五月端陽,父母去看龍船,阿興就打發花轎到她家,放了爆竹,先把秀英迎娶過門。縱然金學文得知此事,那時已經拜過堂,結過婚,再想賴婚也不成了。等兩人談好,已是紅日西沉,彩霞滿天。阿興又送秀英過了小橋,等待端陽。

㈡ 錫劇是怎樣成華東代表劇種的

1950年,蘇南行政公署舉辦民間演員講習班,同時將流行各地的常錫文戲統一改稱常錫劇,並成立了蘇南文聯、常州、無錫三個實驗常錫劇團。

挖掘整理傳統戲《寶蓮燈》和《翠娘盜令》,移植和改編現代戲《王貴和李香香》、《赤葉河》、《白毛女》、《翻身姐妹》和《葡萄熟了的時候》等10個劇目。

1953年4月,蘇南文聯實驗常錫劇團和蘇南文工團的部分成員共同組建成江蘇省錫劇團,自此之後,常錫劇便簡稱錫劇。這一時期,各劇團廢除幕表制,建立劇本制,強化導演制,並在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面進行了藝術革新。

錫劇演員們整理改編一大批傳統劇目和創作新編歷史戲,《走上新路》、《雙推磨》、《紅樓夢》、《庵堂相會》、《珍珠塔》、《紅樓境》、《顯應橋》、《水潑大紅袍》、《牛旺回書》、《江陰血戰記》和《白馬告狀》等劇目各具特色,藝術風格各異,為劇種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他們還不斷編演現代戲,如《紅色的種子》、《白丹山》和《紅花曲》等,其中《雙推磨》、《庵堂相會》、《庵堂認母》、《珍珠塔》、《孟麗君》、《雙珠鳳》、《紅花曲》、《農家寶》、《姑嫂比武》和《三親家》被拍攝成電影,擴大了錫劇在全國的傳播和影響。

為適應錫劇劇種的不斷發展,音樂工作者先後還創作和改編了新簧調、新大陸調、老簧調、新鈴鈴調、亂雞啼、陳調、洪發調、流水板和導板等錫劇作品,使錫劇這一劇種的簧調和大陸板兩大板腔系統更趨完備,更適應反映古代和現代生活及人物的要求。

在舞台美術方面,除部分傳統劇目外,多參照話劇的舞台美術設計,古裝戲化妝兼用越劇小頭面和京劇大頭面。

錫劇的藝術特點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外,還有一批常用的套語形成表現各種人物和事物的「賦」,這些套語出現在早期錫劇的幕表制時期,約有40餘篇,如金殿賦、公堂賦、花園賦、喜娘賦、嘆窮賦、碼頭賦和燈賦等。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錫劇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專業文藝團體達到50個之多。不但江蘇的大江南北、各個市都建有一個頗有規模的錫劇團,而且,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也都建有錫劇的專業文藝團體。

改革開放以來,錫劇的從業者經過不斷的努力,仍然創作了如《風流母女》、《當家人》、《阿炳》、《三夫人》、《南歸記》等一批具有劇種特色,產生一定影響的好戲。

同時,也涌現出了像王建偉、陳雲霞、周冬亮、唐振華、萬建煥、卞燕敏、李菊、張美華、沈蕙蘭等一批後起之秀。

錫劇由鄉土藝術逐步走向真正的舞台藝術,從而開創了全面發展、繁榮的新階段。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並分清主次,先後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

錫劇唱腔是與吳文化相吻合的戲曲聲腔,它在吸納了吳文化的滋養後,又凝聚並體現了吳文化的地域特色,典雅、柔軟。具體說來,可用「慢」、「小」、「細」、「軟」和「雅」這5個字來加以概括。

慢是指錫劇的節奏緩慢,輕柔而婉抑;小是指錫劇可以在各類劇場的舞台上演唱,也可在廣場演出;細是指錫劇表演十分細膩;軟是指吳儂細語,唱的是柔婉的江南腔,再加上擅長纏綿的文戲,自然給人們以一種軟而秀的感覺;雅是指錫劇的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風格。

錫劇伴奏樂隊也有所發展,有些戲劇演出團體還曾採用過西洋樂器,如提琴和各種木管和銅管樂器,其氣勢宏大、節奏明快,在渲染場面上收效顯著。

錫劇音樂的傳統伴奏方法是一種復調伴奏法。最初,由於演員大都沒有文化,伴奏樂師必須十分熟悉各種曲調和每個演員的唱腔特點,又由於沒有樂譜,所以只能隨腔伴奏,這種伴奏方法傳統叫做「托腔」。

錫劇的各種伴奏樂器的定弦方法,大多採用首調定弦法,由於每樣樂器都由樂師根據各自的伴奏習慣定弦,加之錫劇用調不多,所以,伴奏樂器採用首調定弦法伴奏,更能發揚錫劇音樂的風格特點。

首調定弦時,每件樂器和有經驗的樂師都有各自獨特的伴奏方法,這樣即產生了各種不同流派唱腔和伴奏風格,在這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錫劇伴奏樂隊的傳統編制。

各種樂器的首調定弦是產生錫劇音樂支聲復調的原因之一,支聲復調伴奏形成的另一原因是由於演員的各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和不同唱腔同時形成和發展所形成的。

錫劇樂隊有相當一部分採用了定腔定譜的視譜伴奏。這樣,原來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伴奏經驗和支聲復調伴奏法就難以用上,伴奏旋律有時就顯得單調乏味。但隨著時代發展,傳統伴奏法和現代定腔定譜法已在同時發展。

在表演上,錫劇當發展到以古裝戲為主後,開始參照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部分劇團還聘請京劇和昆劇演員進行輔導,學習京、昆的舞蹈身段、形體動作,逐步向載歌載舞、唱、做、念、打方向發展,但一般仍以唱為重點。

㈢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