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球化時代下中國電影如何發展 詳細�0�3
就電影學界而言,在最近的二十年裡,一大批優秀的中國電影先後獲得了各種國際電影節大獎,從而使得中國電影的「全球化」大大地先於中國文學的「全球化」。確實,隨著中國的日益走向世界,中國電影的世界性和全球性進程已經大大地早於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因為理解電影文本較之理解文學文本要容易得多。雖然我已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論述過全球化及其對文化和文學研究的影響,但本文仍將首先再次追溯一下全球化的起源,然後由此出發將中國電影文化置於一個廣闊的全球化語境下,並對新世紀的中國電影的現狀以及電影研究所受到的挑戰提出一些積極的、切實可行的對策。當代電影和文化工業的「全球化」在這一部分,首先我將重申我在其他場合對全球化的不同形式作過的評述。 ( 1 ) 在我看來,在這樣一個被描述為「全球化」的時代,隨著經濟、文化和信息資本的迅速流動,傳統的時空觀念也大大地改變了。在這一碩大的「地球村」里,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已經變得越來越便利。對於這一點,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左派知識分子已經作了仔細的研究並寫下了不少批評文字。確實,在全球化的時代,政府的職能將在某種程度上為一種隱形「帝國」的全球治理 ( g l o b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 所取代。這個帝國就是全球化:「雖然它掌握著巨大的壓迫和破壞的權力,但這一事實也不應當促使我們去緬懷過去的那些老的主宰形式。通向帝國的道路以及全球化的過程提供了各種解放力量的新的可能性。當然,全球化並不只是一樣東西,被我們認可為全球化的多重過程並不是一個統一體或一種聲音。我們將論證道,我們的政治任務並不是簡單地抵制這些過程,而是要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並將其引向新的終端。支撐帝國的有著創造力的芸芸眾生同樣也有能力自發地建構起一個反帝國的力量,以及另一種全球流動和交往的政治組織。」 ( 2 ) 也就是說,我們在提出應對其挑戰的策略之前,應該首先承認這一現象的客觀存在。毫無疑問,在全球化的時代,所有人為的中心結構均被資本的流動和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所消解。一種新的身份認同危機隨著(處於帝國之中心的)西方理論的向(處於邊緣地帶的)東方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運動而出現在民族文化的機制中。較之文化的其他形式,電影是僅次於電視的另一種最容易受到全球化浪潮波及的藝術形式。既然電影產業最容易得益同時也最先受到全球化的波及,因此,中國電影便不僅受到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影響和滲透,同時也受制於多種國內的因素,如電視和網路的崛起和挑戰等。面臨這一境況,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面對這一具有威懾力的挑戰我們應該採取何種對策?難道我們將坐等幽靈般的全球化將我們的民族文化吞噬嗎?或者說我們在新的世紀將仍然像以往那樣固執地抵制這一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的沖擊嗎?這些均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盡管全球化確實如同幽靈一般威脅著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機制,特別是電影更加如此,但情況並非如此簡單。誠然,面對上述所有這些不利的條件,我們首先應該承認,全球化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普遍主義特殊化」與「特殊主義普遍化」的雙向滲透過程。 ( 3 ) 也即全球化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兩個極致:它的影響從西方運動到東方,同時也從東方向西方反向運動。或者說,誠如弗雷德里克 . 詹姆遜 ( F r e d r i c J a m e s o n ) 所指出的,「我們在這一具體例子中注意到了認同和差異的對立的抽象性被賦予了一種整體與多元之對立的具體內容。」 ( 4 ) 顯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教導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於事物的任何單一的方面,因為全球化的過程始終是與另一種力量並行不悖的:本土化。在世界文化的進程中,時而全球化顯得強大有力,時而本土化又從另一方面制約了它的權力。因此,全球化若不落實到某個特定的本土情境是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用以解決這種悖論的也許是一種妥協和變形了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只有這樣,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才能始終處於發展之中。既然全球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那麼我首先將其視為一個遠遠早於 2 0 世紀的漫長過程。在這方面,重讀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百五十多年前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論述將有助於我們深刻地認識全球化過程的起源及發展。按照馬恩的論述,美洲的發現無疑開啟了資本主義向全世界擴展的過程,而伴隨這一過程而來的則是旅行中的資本 ( t r a v e l l i n g c a p i t a l ) ,發展到 2 0 世紀後半葉便進入了其高潮。這不僅為物質生產所證明,同時也為文化生產所印證:「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 5 ) 按照我的理解,這里所說的「世界文學」絕不是指一種單一的具有趨同性的文學,而是一種代表著多重取向的各民族先進文學發展的方向,也即歌德當年理想中的一種跨越國界和民族疆界的文學。與經濟領域內的情況所不同的是,文化上的全球化絕不意味著只有一種形式的文化,而是一種既有其共通性同時又有著多元發展方向的文化上的全球性特徵。它和歌德所追求的「世界文學」有著某種共通之處,但是馬恩所謂之的「世界文學」之含義則更廣,它甚至可用於電影生產和發展的文化全球化方向。我們在讀了馬恩的上述這段話後便清楚地明白,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至少涉及了我們在今天的文化語境下研究全球化的四個問題: ( 1 ) 經濟全球化的起源以及其從西方向東方的運動規律; ( 2 ) 由資本的崛起以及由此而來的資本的積累和擴張所導致的國際勞動分工; ( 3 ) 跨國資本化的出現,資金的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的應運而生; ( 4 ) 由物質生產所激發的精神文化生產以及世界文學的誕生。尤其是第四個問題與我們的文學和文化生產及研究密切相關。因此,不管我們討論經濟全球化或文化全球化,我們都不得不看到這二者之間內在的關聯以及從馬克思主義的教義中產生出的一些靈感和理論資源。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時的情況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還不可能直接地討論(經濟上的)全球化與(文化)生產以及審美表現之間的關系,更不可能預示 2 0 世紀後半葉全球化進程的最新發展,但是他們實際上卻已經觸及到了這一事實,即精神文化生產的全球趨向也是由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既然電影工業更加受制於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以跨國公司為其重要標志的全球化,那麼當我們討論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電影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全球化這一幽靈所可能導致的影響。我們都知道,文化上的全球化可以同時帶來文化趨同性和文化多樣性,而且後者的特徵更加明顯。盡管我本人並不贊成那種「趨同」式的文化全球化,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當代文化中出現的越來越明顯的趨同特徵:強有力的(第一世界)文化越來越向處於弱勢的(第三世界)文化滲透,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美國電影產業在中國市場的大舉入侵和強有力滲透。顯然,文化傳播始終依循了這樣的規則:強勢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總是影響著弱勢文化的發展。但有時也會出現逆向運動的現象,這一點尤其可以在這兩個例子中見出: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同時在中國本土和海外的大獲成功,以及中國旅加作家貝拉的小說《 9 . 1 1 生死婚禮》(現代出版社, 2 0 0 2 年版)以 1 0 2 萬美元的天價被好萊塢大導演卡梅隆買斷電影改編權。 ( 6 ) 因此正如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弗雷德里克 . 詹姆遜在談到全球化與文化的內在聯系時所中肯地指出的,「我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傳播學的概念,它依次遮蓋並傳播了文化或經濟的含義。我們感覺到,在當今世界存在著一些既濃縮同時又擴散的傳播網路,這些網路一方面是各種傳播技術的明顯更新帶來的成果,另一方面則是世界各國,或至少是它們的一些大城市,的日趨壯大的現代化程度的基礎,其中也包括這些技術的移植。」 ( 7 ) 作為當今極少數在文學研究和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研究領域內著述甚豐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詹姆遜的上述文字實際上提醒我們,文化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的傳播造成的,因此,在本文的下兩部分,我將分別對近二十年來中國電影所走過的道路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所處的現狀作一反思,以便提出我們的文化知識對策。改革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反思在當今時代,那些高級的文化藝術產品大都被看成了消費品,甚至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可消費的文化產品:無節制的復制、模擬和戲仿、增殖甚至大宗製作等均取代了現代主義時代對文化藝術產品的精雕細琢,平面的人物描寫取代了對人物深層心理的細致描寫,碎片甚至精神分裂式的結構取代了現代主義藝術的深度結構,等等。這一切狀況的出現都表明,文學藝術的現代主義精神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同時這些症狀也引起了一切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化學者和理論家們的密切關注,但是他們的擔憂絕不應當是對之抱一種敵視的態度,而應當正視這些復雜的現象以便從理論和文化批判的角度對之進行分析闡釋。通過這些分析和闡釋也許可以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雖然電影也屬於大眾文化的范疇,並且曾對精英文化和文學形成有力的挑戰,但是它卻無法擺脫有著更廣大受眾的電視業和最近崛起的網路文化的更為有力的挑戰和威脅,因為後二者無疑有著更為廣大的市場。在討論中國當代電影的走向時,我們很容易想到曾經對電影批評家和文化研究者有著極大誘惑力的關於「本土化」 (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和「非殖民化」 ( d e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 問題的爭論。我這里首先對近二十年來中國電影所經歷的繁榮時代作一文化反思,因為我認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從更深廣的意義上來理解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所遭遇到的挑戰和不利境遇。首先,令我們感到振奮的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一事實,即在近二十年裡,中國電影已經大大地早於文學而率先與國際接軌:中國電影在著名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一個又一個大獎,在某種程度上圓了不少中國文化人和電影人試圖「與世界接軌」的夢想。這一方面給那些導演和明星們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和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毫無疑問,一種意見認為,這些電影節和電影獎是由西方電影界所操縱的,帶有強烈的「東方主義」 ( O r i e n t a l i s m ) 色彩,因此中國電影的獲獎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國文化和電影的「殖民化」進程。在這些學者看來,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 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 或「美國化」 ( A m e r i c a n i z a t i o n ) 或「殖民化」 (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 的代名詞。他們頑固地堅持某種本土主義的立場,排斥任何形式的外來影響,或更具體地說來,拒斥來自西方國家的影響,以便實現中國電影的「非殖民化」目標。一方面,他們指責張藝謀、陳凱歌等有著強烈先鋒意識的導演們蓄意歪曲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使其以一個「他者」的面目出現在西方觀眾的期待視野中,以達到討好西方人的目的。因此,在他們看來,毫不奇怪,這些電影並非憑借其自身獨特的美學價值和高超的藝術手法而獲得西方大獎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以對中國人的歪曲描寫迎合了西方觀眾和評獎委員們對東方的不健康的情趣。因此他們基於本土主義的立場試圖發起反對中國電影和文化「殖民化」的斗爭。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標志著其最終得到了國際同行和權威機構的認可,中國電影終於先於文學而走向世界了,這應該被視為一個良好的開端,它不僅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同時也有助於中國電影業在市場經濟的不利環境下的發展和繁榮。我雖然比較傾向於後一種觀點,但認為有必要從一些具體的電影文本的分析出發來從理論上消解本土主義與全球主義的二元對立。從理論上來看,本土主義者旨在保護本民族固有的「本真性」 (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 ,使其免受外來影響,這在已經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的當代中國無疑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一直在實行改革開放和擴大對外交流。在這樣一種大的氛圍下,我們無法擺脫外來影響,因為就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性而言,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化,包括電影和大眾文化產品,也在不斷地影響其他的民族和文化。因此本土主義便改頭換面成為另一種新的形式:大肆攻擊所謂的「文化殖民主義」,試圖通過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精神來對抗全球化時代的新殖民主義滲透和入侵。既然電影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集現代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那麼在中國的電影理論批評領域翻譯介紹當代西方最新批評理論思潮也往往早於文學領域對西方理論思潮的引進。 ( 8 ) 年輕的電影導演或批評家對西方學術理論界正在進行的研究之興趣往往大於對中國批評理論界所討論的問題。盡管在中國的文化學術界始終有著關於中國電影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爭論,但我仍認為從一種後殖民的理論視角對這種獨特的現象作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誠然,自上世紀 8 0 年代以來,當中國向世界再次打開國門實行經濟改革時,各種西方批評理論和文化思潮,特別是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自然蜂擁而至,首先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 9 ) 這種影響雖曾經歷過與藝術家的互動,並打上了後者對之的有意識誤讀甚至創造性建構的色彩,但最終還是形成了與西方原體有著種種差異的不同變體。在此我僅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些電影導演是如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己從西方理論中獲取的靈感糅合進自己的電影文本的。首先是 8 0 年代後期名噪一時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一例就有著種種電影之外的因素。在我看來,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西方的理論批評風尚不無關系。這部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在創作和生產之時正值「尼采熱」在中國文化界再度興起之日。電影中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一種尼采式的「酒神精神」 ( D i o n y s i a n s p i r i t ) 和巴赫金式的「狂歡化」 ( c a r n i v a l i z a t i o n ) 場面,一切寧靜和和諧的秩序都被破壞了。這顯然在滲透了某種「日神精神」 ( A p o l o n i a n s p i r i t ) 的中國文化土壤里是缺乏的。確實,對尼採的重新發現福柯等後結構主義者的一大貢獻,因為在西方,經歷了後工業文明的洗禮,人們所渴望看到的是一種消除人為痕跡的自然的素樸感,而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電影中那一大片帶有象徵意義的高粱地里。另一部獲獎影片《菊豆》是根據劉恆的中篇小說《伏羲伏羲》改編的,小說原來的目的是再現一種帶有傳統的弗洛伊德式「男性中心」社會之特徵的俄狄浦斯情結的中國變體,而到了影片《菊豆》中,這種俄狄浦斯情結的變體則摻進了某種拉康式的女權主義新精神分析學成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的無意識心理的作用,他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當時西方批評風尚嬗變的影響而突出女主人公的地位。對「男性中心」意識的反叛和對現存世界的消解導致了另一個「他者」的誕生:以菊豆為中心人物的一個「女性中心」世界。而楊天白的先後殺死自己的兩個父親則更是突出了菊豆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正好與後現代主義的反等級制度之嘗試和拉康的新精神分析學以及被壓抑的邊緣話語所採取的「非邊緣化」策略相吻合。因此這部電影在西方觀眾和學者中頗受歡迎並被頻繁討論就不足為奇了。根據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刻意渲染了一種對西方觀眾來說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儀式:燈籠的摘掛意味著男主人公將進入某個「太太」的閨房,頗有一番性和政治的象徵意味。當然,對這種虛構的「偽民俗」國內雖有學者作了強烈的抨擊,但這一現象本身卻使得西方觀眾對東方、東方文化以及東方人更感到好奇,不管有意無意,影片中的這一描寫最終還是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理。如果我們將這些電影文本化的話,我們不難發現,政治背景的淡化無疑印證了詹姆遜所宣稱的所有第三世界文學文本都可當作其民族寓言來閱讀的說法。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也帶有這種民族寓言之色彩,由於影片中過多地渲染了文革中對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迫害而一度在大陸被禁演,但在海外卻異常紅火。 ( 1 0 ) 在姜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導演幾乎使用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後現代技法,諸如無選擇性描寫、拼貼、戲仿、反諷等,甚至包括一種德勒茲式 ( D e l e u z i a n ) 的精神分裂幻想和想像,試圖創造一個全球化時代後現代藝術的東方變體。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對中國的文革場面的戲仿式再現更是召喚了人們對那種無政府狂歡情景的記憶,而與此同時對諸如性和政治等問題的調侃則給普通觀眾以某種近似荒誕的快感。《秋菊打官司》中對一種平實素樸氛圍的追求和對現代主義的非此即彼之二元對立的消解則使得這部電影與所有受過教育的西方觀眾的期待視野相吻合。綜上所析,這些拍攝精美、象徵意味深刻的影片受到西方觀眾的歡迎並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應當承認,張藝謀和陳凱歌等導演未必曾意識到西方批評風尚的嬗變,更談不上有意識地以(中國的)第三世界經驗來實踐(西方的)第一世界理論了。因此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這些藝術家有意識地誤讀西方理論並將其應用於歪曲中國的現實倒是從另一方面過高地估計了他們的理論修養,因為我認為,他們對西方理論的理解和誤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作為東方藝術家所特有的藝術直覺,這一直覺使他們敏銳地感覺到藝術風尚和批評標準的嬗變,為了獲得國際大獎必須拿出自己的獨特產品,使得(以西方佔主導的)電影節評委覺得他們的作品既不流於重復,又帶有西方人無法獲取到的一些東方民族特有的東西,也即霍米 . 巴巴 所謂之的「介於二者之間」 ( i n b e t w e e n ) ,因為只有這種產生於二者之間並能夠互動的東西才具有獨創性:它既是地地道道的產生於中國本土的東西,同時又能在經過來自西方的藝術形式包裝之後同時與這二者進行對話。這不僅是張、陳等中國藝術家能獲得成功的奧秘,更是西方的不少有著第三世界背景的人文知識分子和後殖民理論家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不看到這一隱於表面現象之背後的復雜因素而一味指責這些導演,就不可能對他們的成功作出公允的評價。無論如何,雖然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場景從後殖民理論的角度來看包含有明顯的東方主義色彩,但這些中國電影獲得國際大獎至少使中國文化和藝術更為世人所知。本土主義的因素無法擺脫與全球主義的融合甚至混雜而產生出某種「不東不西」的第三者。我們誰都無法否認,在全球化的時代,所謂文化的「本真性」是不存在的,甚至馬克思主義、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等西方的理論思潮經過不同的學派的闡釋也變得「本土化」了。因此,鑒於全球化時代的民族 - 國家之疆界變得日益模糊,用「全球本土主義」 ( g l o c a l i s m ) 或「全球本土化」 ( g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這樣的術語來解釋這一現象也許是比較合適的。民族的身份認同也是如此,在當今時代,原有的一種(固定的)身份已經裂變為(可以建構的)多重身份和多種文化認同。因此「身份研究已經越過了許多學科之界限,涉及種族、階級以及女權主義、同性戀研究中的多重交織這些問題,以及種族和區域研究中的後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種族性互動這類問題。這種相互交織的現象為新的理論和不同身份的話語的接合和討論提供了激烈論爭的場所。」 ( 1 1 ) 雖然這些中國電影依循的是好萊塢的創作和生產模式,但它們所描寫的情節和展現這些故事的方式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的東西。也就是說,全球化若不定位於特定的文化語境是無法實現的。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張藝謀和陳凱歌等有意地討好西方觀眾而獲得了眾多國際大獎的話,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他們的眾多追隨者不像他們那樣在國際影壇倍受青睞呢?這個問題確實難以回答,但在我看來,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全球化的來臨,國際社會和中國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了,中國本身也越來越開放了,因此中國電影導演們的創新意識也越來越緊迫了,再重復那些老的東西已不僅不再能吸引域外觀眾,甚至還會失去更多的本土觀眾。這就是為什麼近幾年來中國電影頗不景氣以及大批觀眾流失的部分原因所在。面對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他們將採取何種對策呢?在提出我自己的策略之前,我將簡略地描述一下中國當代電影的現狀。 2 1 世紀中國電影的「全球化」戰略顯然,正如我所簡略描述的那樣,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學術思潮的影響以及全球
② 請以阿凡達為例,對電影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進行環境分析
總體環境主要包括影響產業發展的6個方面要素:人口、經濟、法律政策、社會文化、技術和地理。
人口方面:國家總人口數量為電影產業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潛在觀眾群,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各年齡層次觀眾群的消費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尤其是從18歲到45歲之間的主力觀眾人群收入水準是近年來提高幅度最大的。
經濟方面:國家GDP總值持續快速增長,國家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國家個人儲蓄率高,這些都對產業快速發展的外部資本准備創造了條件。
法律政策方面:國家先後制定和出台了關於發展文化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電影產業在「政策面」獲得了國家在拷貝經營、國際市場開拓、院線改造、公益放映、重大題材資助和數字技術發展等多項稅收、資助扶持政策。電影產業作為先進文化建設優先發展對象的地位將得到強化。
社會文化方面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優化,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口和經營產值比重將越來越大。電影作為一種視覺時代的文化服務,得到了社會文化的更大消費接受和肯定。同時,電影作為創意文化的上游產業,具有拉動其它以版權為核心的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作用,其文化重要性已經被提升到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
技術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使電影產業在兩個方面面臨著技術創新帶來的嶄新機會,一是專門電影頻道的播出,使電影版權和廣告銷售收入得到新的增長源泉;二是數字影院的出現,將大大促進電影放映環節的產業技術?躍和市場營銷模式的多樣化。
地理環境方面:中國加入WTO使電影產業進一步融入全球化進程, 中國電影通過國外優秀影片的引進,觀眾市場得到培育和激活;中國製片業通過與國際合作,學習到了先進的產業運作和管理經驗,也創造了國際市場對於中國電影的需求。但是在環境方面我們也面臨著美國好萊塢強勢地位的挑戰。
③ 急!!! 全球化背景 機遇挑戰並存 國產電影優勢和劣勢
華語電影:尚未成功
優勢:不言而喻的本土優勢,在題材、語言、文化上不存在任何障礙,明星偶像資源更是華語電影的法寶。
劣勢:商業電影基礎較差,缺乏基本的類型片體系與商業運做經驗,投入產出令投資人望而卻步。
所謂華語電影的范疇,一般包括內地以及香港、台灣地區製作的所有影片,由於台灣地區電影工業的連年衰退,幾乎在近年內不可能在商業電影上有較大突破,與我們話題中的「大片」更是無法重合,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討論了。
在「引進大片」進入中國的十年間,內地的「國產大片」也一直探索自己的道路,如何利用本土優勢占據市場成為很多電影人面臨的課題。其中成功的典範應該屬於馮小剛與張藝謀,馮小剛以語言文化為特質的喜劇成功開辟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首個特定檔期———賀歲檔,張藝謀以高投資打造的武俠電影《英雄》、《十面埋伏》在票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一些不大成功的例子,比如張健亞對災難驚險片的幾次嘗試。如果以全局的眼光來看,所謂「國產大片」的中國商業電影還只停留在單個創作者的點上,未能形成一個成熟的商業電影創作體系,其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缺乏類型電影觀念,甚至連電影編劇等專職人員在整個工業體系中都相當稀有。即便張藝謀的《英雄》能夠在美國本土獲得票房冠軍,也只能是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空中樓閣,其基礎的欠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衰退日益明顯,除了其本地市場的萎縮,像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一向以高效和低成本見長的香港電影,也在尋求自己新的路線。以劉偉強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影人一直在嘗試以高投資、全明星陣容的精良製作,最終以《無間道》系列形成香港電影的新話題。盡管《無間道》能夠創下一連串的票房紀錄,卻無法解決香港電影的所有問題,類型單一、製作老套還是香港影片的頑症。盡管內地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保護,近兩年的香港電影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反應並不能令人滿意。
可以相信的是,今後的幾年依舊是華語商業電影的摸索階段,如果不解決一些基礎問題,情況也不會有較大改觀。
法國歐洲:前途未卜
優勢:法國電影具有良好的口碑,也在商業化運做的過程中創下了幾個優秀品牌。
劣勢:法國商業電影與好萊塢作品題材相近,而在細節處理上還有較大差距。
無論是當年作者電影創作還是今天面對市場的商業電影製作,歐洲電影的核心始終在法國。今天,以呂克.貝松、讓-皮埃爾.熱內等導演為代表的一批法國電影人,也在就本土大片進行著各自的創作。在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創作高峰期後,呂克.貝松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國商業電影的監制工作上,在他的統籌設計下,創建了一個相對豐富的類型電影模式,比如《的士速遞》系列這樣的賽車片、《暗流》系列的驚悚懸疑片還有針對亞洲市場的《綠芥刑警》等等。呂克.貝松所參與的影片,都具備與好萊塢影片類似的特點,比如簡單的情節、刺激的場面等等。這既是法國商業片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它們有所欠缺的方面,一部法國式的好萊塢製作遠沒有真正的好萊塢作品具備競爭力。
對中國院線而言,引進的歐洲電影主要來自法國。僅就今年而言,就有《鬱金香芳芳》、《車神》、《暗流2》、《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影片公映,但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於作品本身缺乏競爭力,且引進周期過長使音像產品影響上座率。
對中國電影觀眾而言,盡管亞洲電影具有文化相通的先天優勢,卻沒有當初對待好萊塢引進大片的熱情。其原因顯而易見,一是國內院線引進數量非常有限,二是這些影片從內容和視聽效果上的確還不具備同好萊塢作品的可比性。
數字
「今年大片在全國票房所佔比例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到目前為止,2004年全國票房接近12億,其中進口片只佔5億,和幾年前進口片一統天下的狀況相比有很大區別。有觀眾反映「大片不大了」,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國產片的質量在提高,進口片從引進10部到引進20部,質量參差不齊;第二,觀眾的欣賞水平在提高;第三,盜版猖獗,國內打擊盜版機制不完善。
聲音
我們覺得,進口片給了國產片滋養,現在國產片開始掉過頭來對付進口片了。
首先,在宣傳上國產片不受任何限制,而國家規定,進口大片是不能在電視上做商業廣告的,這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傳播陣地。其次,從去年的《十面埋伏》開始,電影的黃金檔期都留給了國產片,暑期檔、十一、元旦、春節,進口片失去了很多陣地。造成的結果就是,進口片也扎堆,多片交叉放映,很多好片子沒有演透就被迫下線了
④ 濡備綍璇勪環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嬬殑涓夎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嬬數褰遍氳繃灞曠幇涓変綅涓諱漢鍏鐨勫壋涓氬巻紼嬶紝浼犻掍簡縐鏋佸悜涓婄殑浠峰艱傦紝榧撳姳騫磋交浜哄媷鏁㈣拷奼傝嚜宸辯殑姊︽兂錛屼笉鐣忓洶闅懼拰鎸鎶橈紝鍕囦簬鍒涙柊鍜屾嫾鎼忋傚叾嬈★紝鐢靛獎涓寮鴻皟浜嗗弸鎯呭拰鐖辨儏鐨勯噸瑕佹э紝琛ㄧ幇浜嗘湅鍙嬩箣闂寸殑浜掔浉鏀鎸佸拰甯鍔╋紝浠ュ強鐢峰コ涓昏掍箣闂寸殑鐪熸寶鎰熸儏銆
榪欎簺浠峰艱傞兘鏄縐鏋佸悜涓婄殑錛屽彲浠ユ縺鍔變漢浠鏇村姞鐝嶆儨韜杈圭殑浜哄拰浜嬶紝鍕囨暍闈㈠圭敓媧葷殑鎸戞垬銆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嬬畝浠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嬶紙鑻辮錛欰merican Dreams in China錛夋槸2013騫寸敱闄堝彲杈涙墽瀵肩殑涓閮ㄥ墽鎯呯墖錛岀敱鍐呭湴涓夊ぇ灝忕敓榛勬檽鏄庛侀倱瓚呫佷綗澶т負絳夋媴浠諱富婕斻
褰辯墖璁茶堪浜嗕粠涔濆嶮騫翠唬鏈鍒板綋涓嬬殑榪戜簩鍗佸勾鏈熼棿錛屼簰鑱旂綉琛屼笟鍦ㄤ腑鍥戒粠鍙戣將銆佸彂灞曞埌琛屼笟娉℃搏鍐嶅埌楂橀熺垎鍙戣屼笟鎴愮啛鐨勮繃紼嬨傚獎鐗囬夊彇浜嗕笁浣嶆湁浠h〃鐨勮屼笟浜虹墿錛岀▼搴忓憳妤氭尟杈夈佺Е紓婂拰鎶曡祫浜哄緪欏轟箣銆傚獎鐗囧洿緇曟氭尟杈夈佺Е紓婏紝騫朵互寰愰『涔嬬殑瑙嗚掑睍鐜頒簡涓涓紼嬪簭鍛樺悜鍒涗笟鑰呯殑銍曞彉錛岃茶堪浠栦滑涓変漢鍦ㄤ簰鑱旂綉澶ф疆涓鍒涗笟銆佸畧涓氫互鍙婅屼笟鍗囩駭鐨勬晠浜嬶紝琛ㄧ幇浜嗕腑鍥戒簰鑱旂綉浜虹殑涓鍥界簿紲炲拰姘戞棌鎯呮銆備粬浠灝嗘垚涓烘柊鏃朵唬鐨勪腑鍥藉悎浼欎漢錛岃屼腑鍥戒簰鑱旂綉琛屼笟鐨勫壋涓氱儹琛姝e湪緇х畫鐢熺敓涓嶆伅銆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嬩環鍊艱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嬮氳繃璁茶堪涓変綅鍒涗笟鑰呯殑鏁呬簨錛屽己璋冧簡縐鏋佸悜涓婄殑浠峰艱傦紝濡傚皧涓ャ佸洟闃熷悎浣溿佸皧閲嶄笌鍙嬭皧浠ュ強濂嬫枟涓庢垚闀褲傝繖浜涗環鍊艱傚逛簬嬋鍔變漢浠榪芥眰鑷宸辯殑姊︽兂錛岄潰瀵瑰洶闅句笉閫緙╋紝騫跺姫鍔涘疄鐜頒釜浜轟環鍊煎叿鏈夌Н鏋佺殑鎰忎箟銆
鎴愬姛涓庡皧涓ワ細鐢靛獎寮鴻皟浜嗏滃皧涓モ濈殑閲嶈佹э紝璁や負鎴愬姛鏄瀹炵幇涓浜哄皧涓ョ殑棣栬佷環鍊礆紝涓嶄粎鏄涓轟簡璇佹槑涓鍥戒紒涓氬跺彲浠ュ湪涓栫晫鑸炲彴涓婂彇寰楄儨鍒╋紝鏇存壙杞戒簡姘戞棌澶嶅叴鐨勯噸澶ф剰涔夈
鍥㈤槦鍚堜綔錛氱數褰變腑鐨勪富浜哄叕浠閫氳繃緇勫緩鍥㈤槦錛岀浉浜掍俊浠匯佺浉浜掗厤鍚堬紝鏈緇堝彇寰椾簡浜嬩笟涓婄殑宸ㄥぇ鎴愬姛銆傝繖鏄劇ず浜嗗洟闃熷悎浣滅殑閲嶈佹э紝寮鴻皟浜嗕釜浜虹殑鏅烘収鍜岃兘鍔涘湪闆嗕綋涓鐨勪環鍊箋
灝婇噸涓庡弸璋婏細鐢靛獎涓鐨勪漢鐗╀箣闂存湁鐫娣卞帤鐨勫弸璋婂拰鐩鎬簰灝婇噸錛岃繖縐嶆儏鎰熷湪浠栦滑鐨勫壋涓氳繃紼嬩腑璧峰埌浜嗙Н鏋佺殑鎺ㄥ姩浣滅敤銆
濂嬫枟涓庢垚闀匡細鐢靛獎涓鐨勪富浜哄叕浠緇忓巻浜嗙嶇嶅洶闅懼拰鎸戞垬錛屼絾浠栦滑濮嬬粓鍧氭寔鑷宸辯殑姊︽兂錛岄氳繃涓浜虹殑鍔鍔涘拰濂嬫枟瀹炵幇浜嗚嚜鎴戞垚闀垮拰浠峰肩殑鎻愬崌銆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嬩笘鐣岃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嬮氳繃灞曠幇浜虹墿鐨勫壋涓氬巻紼嬪拰鏃朵唬鍙樿縼錛岃〃杈句簡瀵規垚鍔熶笌澶辮觸銆佹椂浠e彉榪併佹枃鍖栦紶鎵誇互鍙婂叏鐞冨寲涓庡浗闄呭寲鐨勫叧娉ㄥ拰鎬濊冦傝繖浜涘厓緔犲叡鍚屾瀯鎴愪簡鐢靛獎鐨勪笘鐣岃傦紝涓鴻備紬鍛堢幇浜嗕竴涓鐪熷疄鑰屾劅浜虹殑鏃朵唬鑳屾櫙鍜岀ぞ浼氭櫙璞°
鎴愬姛涓庡け璐ワ細鐢靛獎涓鐨勪漢鐗╃粡鍘嗕簡縐嶇嶆尗鎶樺拰澶辮觸錛屼絾鏈緇堥氳繃鍔鍔涘拰鍧氭寔鍙栧緱浜嗘垚鍔熴傝繖琛ㄦ槑浜嗘垚鍔熼渶瑕佷粯鍑哄姫鍔涘拰鍧氭寔錛屼絾澶辮觸涔熸槸鎴愰暱鐨勪竴閮ㄥ垎銆
鏃朵唬鍙樿縼錛氱數褰卞弽鏄犱簡涓鍥芥敼闈╁紑鏀句互鏉ョ粡嫻庣ぞ浼氱殑宸ㄥぇ鍙樺寲錛屼富浜哄叕浠鐨勫壋涓氬巻紼嬩篃鏄鏃朵唬鍙樿縼鐨勭緝褰便傝繖琛ㄦ槑浜嗘椂浠g殑鍙戝睍瀵逛簬涓浜虹殑鍛借繍鍜屼簨涓氭湁鐫閲嶈佸獎鍝嶃
鏂囧寲浼犳壙錛氱數褰變腑鐨勪富浜哄叕浠鏈夌潃涓嶅悓鐨勬枃鍖栬儗鏅鍜屼環鍊艱傦紝浣嗕粬浠閫氳繃鍚堜綔鍜屼氦嫻佸疄鐜頒簡鏂囧寲鐨勪紶鎵垮拰鋙嶅悎銆傝繖琛ㄦ槑浜嗘枃鍖栦紶鎵垮逛簬涓涓鍥㈤槦鎴栫粍緇囩殑鍑濊仛鍔涘拰鍙戝睍鏈夌潃閲嶈佸獎鍝嶃
鍏ㄧ悆鍖栦笌鍥介檯鍖栵細鐢靛獎涓鐨勪富浜哄叕浠閫氳繃鍒涘姙鑻辮鍩硅鏈烘瀯錛屽皢涓鍥芥暀鑲蹭笌涓栫晫鏁欒偛鎺ヨ建錛屽疄鐜頒簡鍏ㄧ悆鍖栦笌鍥介檯鍖栫殑鎺㈢儲銆傝繖琛ㄦ槑浜嗕腑鍥藉湪鍏ㄧ悆鍖栬繘紼嬩腑鐨勭Н鏋佹佸害鍜屽姫鍔涖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嬩漢鐢熻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嬮氳繃灞曠幇浜虹墿鐨勫壋涓氬巻紼嬪拰鎯呮劅鐢熸椿錛岃〃杈句簡瀵圭Н鏋佸悜涓婄殑浜虹敓鐩鏍囥佸潥鎸佹ⅵ鎯充笌鐑鐖變簨涓氥佸弸鎯呬笌鐖辨儏浠ュ強闈㈠規尗鎶樹笌鎸戞垬鐨勫叧娉ㄥ拰鎬濊冦傝繖浜涘厓緔犲叡鍚屾瀯鎴愪簡鐢靛獎鐨勪漢鐢熻傦紝涓鴻備紬鍛堢幇浜嗕竴涓縐鏋佸悜涓娿佹劅浜鴻嚦娣辯殑浜虹敓瑙傛櫙銆
縐鏋佸悜涓婄殑浜虹敓鐩鏍囷細鐢靛獎涓鐨勪富浜哄叕浠鏈夌潃鏄庣『鐨勪漢鐢熺洰鏍囷紝浠栦滑涓轟簡瀹炵幇榪欎簺鐩鏍囦笉鏂鍔鍔涘嬫枟錛岃繖浣撶幇浜嗙Н鏋佸悜涓婄殑浜虹敓瑙傘
鍧氭寔姊︽兂涓庣儹鐖變簨涓氾細鐢靛獎涓鐨勪富浜哄叕浠瀵硅嚜宸辯殑浜嬩笟鍏呮弧鐑鐖憋紝浠栦滑濮嬬粓鍧氭寔鑷宸辯殑姊︽兂錛屽苟閫氳繃鍔鍔涘疄鐜頒簡涓浜虹殑浠峰箋
鍙嬫儏涓庣埍鎯咃細鐢靛獎涓鐨勪漢鐗╀箣闂存湁鐫娣卞帤鐨勫弸璋婂拰鐖辨儏錛岃繖浜涙儏鎰熷湪浠栦滑鐨勭敓媧諱腑璧峰埌浜嗙Н鏋佺殑鎺ㄥ姩浣滅敤錛屼綋鐜頒簡浜虹敓涓鍙嬫儏鍜岀埍鎯呯殑閲嶈佹с
闈㈠規尗鎶樹笌鎸戞垬錛氱數褰變腑鐨勪富浜哄叕浠緇忓巻浜嗙嶇嶅洶闅懼拰鎸戞垬錛屼絾浠栦滑濮嬬粓鍧氭寔鑷宸辯殑淇″康錛岄氳繃涓浜虹殑鍔鍔涘拰濂嬫枟瀹炵幇浜嗚嚜鎴戜環鍊肩殑鎻愬崌銆
涓浜鴻傜偣
銆婁腑鍥藉悎浼欎漢銆嬭櫧鐒舵湁涓浜涚己鐐癸紝浣嗘槸鎬諱綋鏉ヨ存槸涓閮ㄥ煎緱涓鐪嬬殑鐢靛獎銆傜數褰變腑鐨勪竴浜涙儏鑺傚拰瑙掕壊褰㈣薄鍙鑳芥湁浜涘じ寮犲拰鍒繪澘錛屼絾鏄榪欏苟涓嶅獎鍝嶇數褰辨墍浼犻掔殑縐鏋佸悜涓婄殑浠峰艱傘傚悓鏃訛紝鐢靛獎涓鐨勬紨鍛樿〃婕斾篃闈炲父鍑鴻壊錛岃╀漢鑳藉熸繁鍏ュ湴鎰熷彈鍒拌掕壊鐨勫唴蹇冧笘鐣屻傝櫧鐒剁數褰變腑鐨勪竴浜涙儏鑺傚拰鍙拌瘝鍙鑳芥湁浜涚畝鍗曞拰鐩寸櫧錛屼絾鏄榪欏苟涓嶅獎鍝嶇數褰辯殑鏁翠綋瑙傝祻浠峰箋
⑤ 戛納電影節對於全球產業和中國電影有什麼重要性
戛納電影節是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家參展商和片商前來電影市場。無論是放映規模還是放映數量都與其他電影節不同。粗略估算,全球每年70%的電影交易是在戛納完成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戛納電影節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電影產業的脈搏,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在戛納呈現兩種面孔。一方面,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商業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較高的熱門,另一方面,是以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在競賽單元上也頗有收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年中國大陸電影的兩極特點。
兩種電影均向世界展示了兩種中國特色電影,一種是較為奢華的中國古代獵奇圖像,另一種是當代中國的當下持續時態。兩種電影都在戛納獲得了較好的評價,售賣到了全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電影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戛納電影節與中國的關系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但服務產業、服務影人,一直是戛納電影節的宗旨,未來也不會改變。
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頒獎儀式
當地時間7月17日晚,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了頒獎儀式。首先頒發的是榮譽金棕櫚大獎,電影節組委會專門邀請了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迪諾作為特別頒獎嘉賓,將這個意義重大的獎項頒給了義大利影壇泰斗馬可·貝洛基奧,並且播放了貝洛基奧從影以來經典作品的混剪短片。
隨後揭曉的是最佳男演員獎,由最後一個競賽日上映的澳大利亞影片《內特拉姆》的男主角卡賴伯·蘭德里·瓊斯獲得。初次獲得表演大獎的卡賴伯·蘭德里·瓊斯情緒十分激動,一上台就連說「fuckfuck」,對評審團表達了感激,這個獎項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在《內特拉姆》中飾演了1996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亞瑟港大屠殺事件的兇手,29歲的馬丁·布萊恩特。他在影片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這個飽受精神疾病之苦的年輕人脆弱、浪漫又暴戾的形象。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挪威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雷娜特·賴因斯夫。這位女演員主要活躍在劇場,被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發掘,推薦給導演約阿希姆·提爾,從而主演了這部影片。
⑥ 電影投資:有著人口上的優勢,你還覺得投資電影不能賺錢嗎
電影娛樂已經成為全民消費的新模式,中國觀影人次和觀眾數量增長率在顯著提升,就連五線小縣城的影院在春節期間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選擇觀影的影院數增多,消費主導權也隨之提升。另外,電影導演、新製作公司紛紛加強與主流互聯網平台的合作,推動電影新勢力的崛起。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導向,也讓電影投資成為未來5-10年最火熱的投資方式!它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優勢一:國家政策上的扶持
2016年頒布的政策,出台「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產業規劃;201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振興法」;以及在2018年又成立了「國家電影局」,其目的就是扶植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部等支持鼓勵個人,企業參與電影,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繁榮發展,更使得整個電影行業勃發新的光彩。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