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左翼电影时期有哪些电影
扩展阅读
韩国电影在胸前贴数字 2024-05-17 15:29:29
游泳电影成龙 2024-05-17 15:24:57

左翼电影时期有哪些电影

发布时间: 2024-05-02 20:06:50

① 193几年拍过的 电影

左翼时期
(1931~1937)
电影《定军山》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
中国电影
《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
中国导演
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 ,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
中国电影
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②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中国人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国电影事业(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③ 左翼势力的电影代表作是什么

首先,即使是传统题材,左翼电影也努力深掘其现实意义,发掘其社会价值。郑正秋后期代表作《姊妹花》、费穆的《城市之光》、孙瑜的《小玩意》等影片,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还是都取得了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就。

④ 求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了中国的电影史

发展时期(1922-1926)
1923年,由于“明星”公司开拍的《孤儿救祖记》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同时获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业家注意。很多民族资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他们扭转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认为电影是一种“将要成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据统计,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但是众多公司的出现,造就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危机时期(1927-1930)
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陷入危机。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上海”,“华剧”,“友联”联合起来,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六合公司专责各公司的发行事务,而制片事务仍由各公司自己负担。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国内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直接导致上海20多家小规模的电影公司倒闭。另一方面,曾与“明星”“大中华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此时亦在南洋设立营业部,在影片发行上与六合公司抗衡。

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
1930年,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同时文艺界的其他左翼团体亦纷纷成立。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请夏衍、阿英和郑伯奇三人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2年7月,“左翼剧联”成立了影评小组,并先后在上海各主要报纸的副刊上刊登影评。这一系列行动之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已开始可以在电影制作和观影意识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为组长的电影小组。同年,估计各电影公司总共制作的70馀部电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进步倾向的约占了三分之二。所以这一年又被称“中国电影年”。

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从当年的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起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上海进入它的“孤岛”时期。“八·一三”战事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版图,上海影业遭到极大的打击,很多制片厂毁于战火,影人纷纷西去内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弃了电影事业。不过,随着“孤岛”偏安一隅相对稳定的局面的形成,新华影业公司首先乘影坛凋敝、无人竞争之机恢复拍片,大受欢迎。到1938年,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上海电影业居然又达到了自己的一个新的繁荣期。

战后中国电影(1946-1949)
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八年抗日战争,但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旋即展开,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国民政府接收了原来由日本控制的电影企业。包括华影、满映。扩大了中电、中制、中教、农教。建立了长制、实电。在解放区里,延安建立了延安制片厂,西北电影工作队;在河北建立了华北电影队;原延安电影团亦前往东北建立东影。而民营电影企业方面,最重要的两家是昆仑和文华。这个时期很多优秀电影出自于这两家制片厂。昆仑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气魄的电影史诗和忠于现实主义的影片最为着名。

⑤ 30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作

中国左翼电影的第一部作品是《狂流》(1932年)。

《狂流》

中国无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董克毅摄影,主要演员有胡蝶、龚稼农等。影片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侵吞修堤款、勾结地方黑暗势力迫害人民的丑恶嘴脸,歌颂了中国农民善良朴实,敢于与洪水、与封建地主和社会罪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该片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描写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影片镜头处理灵活真实,水灾场景采用长江水灾新闻片中的真实画面,有很强的感染力。

《十字街头》

⑥ 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内容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正式通过,并在10月23日出版的《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号上公布。它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
1932年5月,以夏衍为组长,由钱杏村、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人参加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达到高潮,相继摄制《狂流》、《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大路》、《新女性》等一批优秀影片。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迫害。左翼电影作者另组建电通影片公司。两年中摄制了《同仇》、《女儿经》、《船家女》、《渔光曲》、《桃李劫》、《自由神》等20余部优秀影片。其中《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1936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电影由左翼电影运动进入国防电影的新阶段。
《铁板红泪录》导演:洪深
主演:王莹
《船家女》 编导:沈西苓
主演:徐来
《女儿经》编剧:夏衍等
主演:胡蝶
《渔光曲》剧照 《女性的呐喊》编导:沈西苓
主演:王莹
《女性的呐喊》编导:沈西苓
主演: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