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電影 » 深喉美國電影在線觀看
擴展閱讀
電影電影網七七七電影網 2024-06-02 20:26:44
柏林電影節獎項公開 2024-06-02 19:55:34

深喉美國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時間: 2022-09-09 02:17:42

A. 求 馬克·費爾特:扳倒白宮之人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馬克·費爾特:扳倒白宮之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33kLLZRfuv8dpsjpCa2CA

提取碼:3pdq

作品相關簡介:

連姆·尼森扮演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丑聞「水門事件」揭露者「深喉」——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

2005年,馬克·費爾特首次公開承認自己就是《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的線人——人們常說的「深喉」,而此前的30年間這位幕後揭露者一直是個謎。

B. 美國揭發人深喉是誰

又稱水門丑聞,是 美國 歷史 上最不光彩的 政治 丑聞事件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 國際 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而水門發人沒有留下名字,只留下一個綽號「深喉」,下面是由我為你提供的美國水門人深喉是誰的詳細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美國揭發人深喉是誰
他令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在1974年黯然離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下台總統」。30多年來,他沒有名字,只留下一個綽號「深喉」(DeepThroat),供人猜想。

對於大部分在世的美國人來說,1972年的「」漸漸淡去,而揭開美國政府這樁丑聞的關鍵人物——「深喉」究竟是誰,直到2005年5月31日方才揭曉,填補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空白點。

當地時間5月31日下午,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北部郊外住宅區。《華盛頓郵報》證實原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二號人物馬克·費爾特(MarkFelt)「就是「深喉」的消息傳到這里,費爾特的鄰居們奔走相告,雀躍不已。

大批記者迅速聚集到費爾特門前草坪,踩壞了院子里的花草,小區街道阻塞一時。

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左)和卡爾·伯恩斯坦

費爾特的外孫尼克·瓊斯向媒體發表講話,稱外公為「英雄」和「愛國者」。30分鍾後,面對草坪的門打開,身穿黑色薄毛衣、滿頭白發的費爾特,在女兒陪伴下依靠金屬支撐架,緩緩走出。閃光燈一通猛閃,費爾特抱以開心笑容,並做出一個有力的大拇指向上動作。

鄰居中,不乏前總統尼克松的支持者,但他們仍褒獎費爾特能夠站出來說真相。「我不認為他是英雄,也不認為他是個誹謗者。我想他按照他認為適當的手段履行職責,」鄰居羅納德·菲奧里對美聯社記者說,「但是我很高興他在去世之前說出來,美國人應該認識他。」

與費爾特為鄰近20年的吉姆·貝克說,「他顯示了勇氣,我希望他成為其他人的榜樣,繼續民主進程,監督政府。」就連12歲的小鄰居、與費爾特一牆之隔的喬希·希基似乎也懂事了,他詢問大人:「他就是那個讓尼克松丟臉的人嗎?」然而也有人指責,費爾特曾經要求在其死後才公開秘密,如今為了獲取金錢開口。

「」發生前一個月,FBI的傳奇掌門人埃德加·胡佛去世,二號人物費爾特被視為當然接班人。在1979年撰寫的《FBI金字塔》一書中,費爾特承認當時自認升職有望,「我的業績良好,我想我等到了絕好的機會。」

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及其親信也感覺到了費爾特的「野心」。他們認為,既然費爾特的心思在升遷上面,將是避免FBI過多介入「」調查的「理想人物」。他們大錯特錯。

最終,尼克松還是堅持在FBI中插入「自己人」,任命司法部助理部長帕特里克·格雷擔此重任,凌駕於費爾特之上。白宮企圖控制聯邦調查局的舉動令費爾特大為光火,他成為FBI中抗議白宮阻撓調查的官員之一。

後來公開的錄音帶中記錄,白宮辦公廳主任H·R·霍爾德曼曾於1972年告訴尼克松總統,大部分消息是費爾特捅出去的。

費爾特向《華盛頓郵報》記者透露大量內幕,並告訴他,「從那些錢入手」,追蹤尼克松競選資金來源,最後揭開真相。

「水門」事發次年1973年,尼克松離職前一年,費爾特從FBI辭職,全身而退。

1978年,他曾經因為批准搜查激進小組「地下天氣」成員的家遭到起訴。費爾特認罪,1981年裡根總統赦免了他。「深喉」從此消失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

過去30多年裡,費爾特無數次被疑為「深喉」,他從來沒有承認過。

1992年出版的《大西洋月刊》雜志報道,1972年1月《華盛頓郵報》負責本城新聞的29歲記者鮑勃·伍德沃德與費爾特聯系,就「華盛頓警察部門內部腐敗」進行采訪。

幾個月後,伍德沃德就有人試圖刺殺總統候選人喬治·華萊士爆出數條獨家新聞。至於消息來源,伍德沃德使用了一個假名,掩蓋費爾特才是真正的情報提供者。

「水門」事發之後,伍德沃德再次找到費爾特。只有伍德沃德、同事卡爾·伯恩斯坦和《華盛頓郵報》時任總編本·布拉德利知道「深喉」是誰。他們約定費爾特在世期間絕不公開謎底。

「FBI二號人物,向我們提供了絕佳消息,」5月31日出版的《華盛頓郵報》引用本·布拉德利的話說,「唯一讓我驚訝的是,這個該死的秘密居然保持了這么久。」

白宮曾經追查過「深喉」,尼克松本人都曾經懷疑過費爾特。費爾特始終否認自己向《華盛頓郵報》提供消息。「帕特(帕特里克的昵稱),我從沒有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事情,」費爾特曾經這樣告訴他的新上級帕特里克·格雷,「他們都錯了!」

1997年《華盛頓郵報》關於「」的回顧報道中,曾簡要提到費爾特,但沒有點破謎底。1974年,費爾特曾被一名記者「逼到牆角」,追問他到底是不是「深喉」。費爾特沒有直接說「不」,而是說「不論‘深喉’是個真人還是幾個人的‘合成體’,我不認為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30多年來,美國人一直在幾個可能是「深喉」的人中猜來猜去。

1999年,尼克松辭職25年之後,想從費爾特——「深喉」可能者之一——嘴裡掏出真話的記者們仍然無功而返。只有伍德沃德,是唯一可以到費爾特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寓所探望他的人。
美國揭發人深喉的簡介
費爾特1913年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1942年加入聯邦調查局後平步青雲。起初,他在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分部工作,在打擊犯罪方面成就斐然。

20世紀60年代,費爾特升入FBI華盛頓總部。他辦事干練,深得胡佛賞識,很快被提升為他的左膀右臂。

70年代,長相英俊的費爾特經常代表聯邦調查局向媒體發表講話,入時的黑色寬邊眼鏡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

費爾特對威士忌情有獨鍾,品位超然。不過,也許是為了營造神秘氣氛,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合著的《總統班底》,以及同名電影都把「深喉」形容成一個「老煙槍」,實際上費爾特根本不抽煙。

伍德沃德曾經點明,「深喉」是一個人,不是幾個人的「合成體」,他在一個執行部門擔任要職,喜歡香煙和蘇格蘭威士忌。

C. 求各位大神 介紹幾部有深度的 歐美大片,越多越好,非常感謝。。。

蓋里奇、昆汀·塔倫蒂諾的片子都很有深度。
《兩桿大煙槍》《偷拐搶騙》《猜火車》《低俗小說》
如果樓主想看那種連導演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的電影的話就去看《老無所依》吧。

D. 有沒有類似於返老還童的電影

如果要在世界上評選「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東西,美國電影即使無緣奪冠,名次至少也不會掉出三甲。在這個星球上,好萊塢的產品同時扮演了兩種角色,它既是不同膚色、種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娛樂對象,又是美國精神和價值觀的龐大載體。因此,在選擇這30部「中國人不得不看的美國電影」時,我們的目光,首先聚焦於「美國」,其次關注的才是「電影」。

美國電影與美國精神
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電影協會( A FI)評選的「美國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律師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像,在這個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種族歧視鬥士等多種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國人可以發現他們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則:勇敢、樂觀、正直、坦誠……但是,在這些人類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則背後,美國精神中另有一種獨特的東西存在,這就是執著到近乎頑固的獨立。
大概是移民國家的特色———在政權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種人格上的自足與自尊,始終被美國人視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現在電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長和《巴頓將軍》里的鐵血統帥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膽英雄」。在這些影片中,他們往往同時承擔著來自敵人、上司和同僚的壓力,最後憑個人的智慧與血勇,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路來。在《關山飛渡》、《殺無赦》等西部片中,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尤其是後者的結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殺氣,震住了整整一隊荷槍實彈的警察,從容而去,實在是酷炫到了極點。
不過現實中畢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彈橫飛,對獨立的追求,表現在日常生活的領域,則是對個人奮斗和經濟成功的肯定,這便是美國人津津樂道的「企業家精神」。美國影片中的富人闊佬,固然有卓別麟《城市之光》中那樣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和《富貴浮雲》中那樣善良、開明、滿懷社會責任感與正義感的人物。這在對金錢和市場持懷疑主義的歐洲人看來,往往難以理解。例如,喬治•薩杜爾就曾經在他的《世界電影史》中評論如下:
「它們證明億萬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愛的瘋子,他們放盪的生活並不妨礙他們從事善行或有益於人類的事情。卡普拉的喜劇對好萊塢的老闆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過去宮廷弄臣對君主的尊敬,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近乎斥罵的句子,其實從反面證明了弗蘭克•卡普拉對觀眾口味的把握之准。他的影片,可以說是對傳統意義上的「美國精神」的最好詮釋。在《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一片中,卡普拉把鏡頭對准了國會山、林肯紀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講》的石碑,將這些象徵著美國價值觀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與現實政治中的污濁和腐敗進行了對比,然後通過正直、單純的青年議員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撥亂反正。二戰中,在卡普拉為美國陸軍部製作的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他用「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的決戰」來形容戰爭,把美國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為「光明世界」的代表,國會山、石碑等鏡頭再次出現,用以為「美國精神」大唱頌歌。該片後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這種牧歌式的自信,以越戰為起點,開始動搖。至高無上的「山巔之國」信仰,到了《野戰排》和《全金屬外殼》的年代,已經被打回塵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對傳統價值觀的懷疑是空前的。《深喉》一掃「漢斯法典」實施以來統治電影界的清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場面搬上了銀幕。一時間,看《深喉》幾乎成了一種風尚。大學生們在周末呼朋喚友,成群結隊地跑到電影院去看這部影片。這與其說是對性場景的渴望,不如說是享受那種沖破規則、反抗社會的快感。同樣,《油脂》和《毛發》撕去了傳統音樂劇電影「典雅」的面紗,用大量俚語、粗口和嬉皮裝扮直面真實的人生。《洛基》則通過低級拳手挑戰拳王失敗的故事,質疑了「個人奮斗」的傳統信條。只不過在這套系列影片的續集中,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又回到了傳統的懷抱。至於《美國往事》,則是為好萊塢影片中一貫謳歌的「兄弟義氣」埋下的第一塊墓碑。直到許多年後,馬丁•斯科西斯的《好傢伙》終於在棺材上投下了最後一鍬土。
與解構相伴的是新生。以《教父》、《大白鯊》和《星球大戰》這3部影片為標志,「電影小子」們在20世紀70年代初全面接管了史詩片的泡沫迸裂後留下的滿目瘡痍,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影中的價值觀,也更加關注平民社會和普通人的生活。如表現家庭、親情與事業矛盾的《克萊默夫婦》、講述城市貧民悲慘命運的《午夜牛郎》等。與此同時,《星球大戰》系列為美國社會營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同時也為喬治•盧卡斯培養了一批狂熱擁躉。從「天行者」盧克身上,美國人看到了祖輩曾有過的那種生活與追求:一個青年,孤身一人離開家,到遙遠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事業與夢想……
經過十幾年的淘洗,1994年羅伯特•澤米基思的《阿甘正傳》為世紀末的「美國精神」寫下了一部《新約》。卡普拉式的理想主義雖然已經黯淡,但在鬧劇般的歷史事件中,依靠純真、執著與善良,人們依舊能夠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美國人似乎很滿足於這個答案,因為從那以後,好萊塢的主流電影開始朝大投資、高科技、純視覺刺激的方向發展,美國精神通過簡單的、符號化的方式加以表現。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拯救大兵瑞恩》和《蜘蛛俠》中高高飄揚的星條旗。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則體現了美利堅立國的根本,即以「自我救贖」為內核的新教精神。

美國電影中的另類聲音
美國電影業的強盛,除表現為大量從大製片廠流水在線生產出來、大投資、製作精良的A級影片外,還表現為充斥市場的無數低成本娛樂片,即所謂的「B級片」。這些電影多數採取獨立製片的形式,編劇往往兼任導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點可憐的資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為了省錢,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帶攝像機拍攝,然後就等待著被哪位製片人相中,肯為他們掏腰包,把磁帶轉換成膠片拷貝。實在等不及了,就只好先以錄像帶的形式進入租賃和零售市場,能收回一點成本是一點……
好萊塢怪才蒂姆•伯頓導演的影片《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這樣一位歷史上確有其人的B級片導演。他出身寒微,默默無聞,卻如同《喜劇之王》里的星爺那樣,始終夢想著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銀幕上出現。與無數傳奇人物不同,他不是天才,有些時候甚至愚蠢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對拍攝過程中最明顯的錯誤(如拍同一場戲,一會兒是白天,一會兒又是夜晚)都視而不見。除了妻子和一個年老多病的過氣的恐怖片明星外,幾乎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夢想與熱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這個人後來真的拍成了許多影片,這些影片為他帶來了「有史以來最爛的導演」的評價。不過那又有什麼關系呢?他的夢想已經實現了。影片中最意味深長的一段,是艾德•伍德和奧遜•韋爾斯在酒館中邂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導演和最差勁的導演坐在一起,像兄弟一樣談論著他們的苦惱和抗爭。也許,就靈魂的層面而言,這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其實很小。
從某種意義上講,理解美國電影,要從B級片開始。它們是電影市場的最底層,是金字塔的塔基,但貢獻卻遠遠超出了所得。為了增加發行量,B級片多半包含大量驚險、兇殺和色情內容。這一方面加深了人們對它的「低級趣味」的偏見,但另一方面,無數B級片導演的探索,豐富了類型片的內容和表現方式,成為電影製作者汲取營養的源泉。許多著名導演在成名之前,都曾經有過在B級片市場打拚的經歷。《蜘蛛俠》的導演薩姆•拉米,當年就憑著一套小製作的《屍變》,不僅成為「邪典」電影中的傑出之作,更初步展現了自己在模型製造和節奏控制上的超凡能力。到了上世紀末,終於出現了一位把B級片的意義發掘到極點的「另類天才」———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塔倫蒂諾曾是錄像帶租借店的店員,眾所周知,那裡正是無數B級片的「大本營」。這種滋養反映在他出道後的作品中,令我們在《落水狗》、《低俗小說》等掛著「昆汀•塔倫蒂諾導演」招牌的影片中,看到了濃郁的B級片色彩。在無數的粗口、暴力和對兇殺的過分渲染之後,我們看到的是對無常人生和乖戾社會的黑色諷喻,看到的是對傳統敘事方式的大膽顛覆,看到的是在每年數百部主流影片背後的好萊塢。前不久,昆汀•塔倫蒂諾推出了他的新片《殺死比爾》。據說他在製作這部影片之前,曾用了整整4年時間,觀看了大量歷史上默默無聞的B級片,並將之吸收進《殺死比爾》中那種誇張、變形和戲謔的風格里。也許再過幾年,當我們重新整理這份名單的時候,將會把此片收錄其中。
好萊塢另外一位著名的「另類」導演,是把傳統類型片進行解構與重組,創造出極具特色的混亂感與夢幻感的戴維•林奇(代表作:《藍絲絨》、《我心狂野》)。與一切「另類」的事物同理,觀眾對這些導演的作品的態度往往兩極分化嚴重:喜好者趨之若鶩,厭惡者不屑一顧,極少中庸。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1975年的那部荒誕的歌舞片《洛奇恐怖電影》。該片講述一對夜行的青年男女被雷雨所阻,不得不投宿於一座城堡,一夜之間目睹了兇殺、宇宙航行和實驗室造人等諸多離奇景象。影片上映之後,很快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每天晚上都有100名影迷前去觀看,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雷打不動。除此之外,則再也沒有人來矣。於是每天晚上,售票廳也只能賣出這100張「鐵桿票」,一張不多,一張不少。

美國電影中的世界
許多美國影片———尤其是史詩片———取材於美利堅本土以外,甚至歐美世界之外的故事。這一方面豐富了美國片的故事來源,另一方面也為好萊塢影片的「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然而,無論是希臘、羅馬,抑或泰國、中國,世界上所有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在經過好萊塢「加工」之後,無一不失去了本來面目,被深深烙上了一個「美國式」的鷹徽標記。
在本文後面附帶的影片名錄中,包括1956年由迪克•鮑威爾導演、約翰•韋恩主演的影片《成吉思汗》。我們選錄這部影片,並非覺得它是什麼了不起的傑作,而是恰恰相反。這部影片可謂好萊塢濫改歷史,炮製所謂美式「史詩片」最惡劣之一例。其內容大致是:
塔塔爾人的公主孛爾貼在出嫁的路上被鐵木真劫持(他和他的兄弟們從一個戈壁化的小山包上沖下來,像極了西部片里的印第安人)。為逃避塔塔爾人的報復,鐵木真求助於王罕(這個蒙古游牧首領住在一個很像巴格達的城市裡,擁有巨大的皇宮和大理石地板)。王罕與塔塔爾人定計陷害鐵木真,後者卻在孛爾貼的告警和幫助下,殺死了敵人,繼承了他們的龐大軍隊,開始了征服世界的事業。
倘若成吉思汗的後人看到這樣的故事,不氣死才怪!
其實這部爛到極點的影片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因為它把好萊塢改造其它民族歷史的「套路」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些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只是穿著其它民族的服裝,使用著其它民族的名字,不僅滿口說的都是地道的英語,骨子裡更完全是美國式的思維,以及由美國主流影片賦予他們的靈魂。這些影片的共同特點是:感情在人物性格和事件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角色往往憑借感性而非理性行事,強調歷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巧合。在影片風格方面,則力圖把不同民族的歷史與現實,硬性地塞進好萊塢「類型片」的框架之中。前面的這部《成吉思汗》,不過是這種套路發展到「物極必反」程度的產物而已。這樣的胡編亂造,連美國人都有點看不下去。有影評者尖刻地說:「我還以為這部電影里的角色,都是些外星人哩,導演是不是忘記在片尾說明了……」
但是,在這種「套路」之下,也曾經產生過不少優秀影片。以拍《聖經》題材著稱的西西•地米爾曾經聲稱:「給我兩頁《聖經》,我就能給你一部電影。」其間奧妙,也無非是以聖書為骨,依照前面所言的套路,添加上劇情片的內容而已。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有《參孫與大利拉》等中庸之作,也不乏《十誡》這樣製作精良、人物刻畫深刻而富有層次的經典。片中「分開紅海」一場的特技,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一般而言,好萊塢在拍攝其它民族的史詩片時,其年代越是古老,其記載越是模糊,其地點越是貼近歐洲,影片也就越出色,如《賓虛》、《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單》等。葛麗泰•嘉寶主演的《瓊宮恨史》雖然招來了瑞典的抗議,但在藝術上獲得了成功。尤其是嘉寶在片尾著名的「無表情」表演,已經成為眾多表演教程的範本。然而上述3條如果反過來,出來的片子便往往不忍卒睹,《安娜與國王》便是其中的代表。

參考資料:http://vampire1985.blog.sohu.com/

E. Deep Throat 電影

我知道,不過沒字幕。三四年前以前有下過有中文字幕的,不過不小心刪了。

F. 美國1972年的「水門事件」是怎麼一回事啊

水門事件指美國共和黨政府在1972年總統競選運動中的非法活動暴露後的政治丑聞。

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1972年6月17日有5個人因闖入大廈內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捕。隨後的調察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破壞選舉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結果導致政府的幾個官員鋃鐺入獄以及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現的總統辭職。

在5個人被捕後幾天,前白宮助理小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總顧問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盜竊罪和竊聽罪。1973年1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賽里卡主持審訊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認罪,另外2人由陪審團定罪。1973年3月23日宣判時賽里卡法官宣讀了被告之一麥科德的來信。信中指控白宮至今仍在掩蓋它與闖入水門的關系。麥科德還說白宮曾對7名被告施加壓力,要他們認罪並保持緘默。在白宮顯然有牽連的情況下,尼克松總統於1973年4月17日宣布他已開始一次新的調察。4月30日尼克松公開聲明他對捲入此案的白宮工作人員的行動負有責任。他接受了顧問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的辭職,並宣布解除迪安的職務。然而尼克公一口咬定他對政治諜報活動以及掩蓋錯誤的努力毫不知情。他選擇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考克斯為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後來調察中心轉向參議院,開始由該院總統競選活動特別委員會(由參議員小歐文領導)舉行由電視播放的公眾聽證會。歐文委員會根據證詞判定白宮和競選委員會成員有罪。然而只有迪安一個人證明尼克松總統有直接捲入掩蓋活動。1973年7月16日前白宮工作人員巴特菲爾德揭露:在總統辦公室的談話都錄了音。考克斯和歐文委員會立即(7月23日)票傳錄音帶。尼克松以行政特權和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交出。當賽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交出錄音帶的時候,尼克松表示可以提供有問題的錄音帶的文字提要,但以不再索取總統文件的協定作為交換條件。考克斯拒不接受這個建議。10月20日總統命令司法部長理察森解除特別檢察官的職務。理察森和副部長拉克爾肖斯寧肯辭職也不執行這個命令。最後考克斯的職務是由副總檢察長解除的。群眾抗議的怒濤迫使尼克松於10月24日交出了錄音帶。但賽里卡要的是9盤,他只交出了7盤。白宮聲稱另外兩盤根本就不存在。5月20日賽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向特別檢察官賈瓦斯基提交其他的錄音帶。7月27日—30日期間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彈劾案。8月5日總統提交三盤錄音帶的文字本,這些文字本清楚表明總統與掩蓋活動有關。因此尼克松在國會里失去了最後的支持者。他於8月8日宣布辭職,次日上午11時35分離開白宮。1974年9月8日繼任總統福特給予尼克松以無條件的赦免,不受進一步懲處。

1972年6月18日,星期日。 溫暖的陽光,清新的海風,茂密的樹林,松軟的沙灘,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初夏海 濱風景畫。畫里還有錯落有致的幾幅別墅,那是美國總統在佛羅里達的比斯凱恩灣的 寓所。正在這里度假的尼克松總統,心情和這天氣、景色一樣的好。 4個月前的2月21日至27日,尼克松總統在他的對外政策首席顧問基辛格博士的陪 同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從而結束了兩國之間20多年的敵對狀 態。此舉贏得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贊揚和美國人民的普遍歡迎,尼克松的聲望大振。 1個月前的5月22日至28日,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 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 2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讓世界在日益升級的軍備競賽中 看到了一絲有所克制的曙光。 有一系列令人矚目政績的尼克松總統,今年任期已滿,他正躊躇滿志地開始了競 選連任的准備工作。這次度假,他的公文包里還放著一份競選備忘錄。在他的案頭, 放著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回憶二次大戰的書著《勝利與悲劇》,這本書他已讀了幾遍, 他想進一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尼克松並沒有意識到,正當他向勝利的高峰攀登時,悲劇也在悄悄地向他襲來。 此刻,尼克松正端坐在沙發上,漫不經心地瀏覽當天的報紙。他有早讀的習慣, 看報就像吃早餐一樣必不可少。 《邁阿密先驅報》第一版左側的一段小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標題是:「企圖 在民主黨總部裝竊聽器的邁阿密人在華盛頓被拘留」。 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部去實施竊聽,真有意思,尼克松不由自主地看了下 去。報道說,昨天(6月17日)夜裡有5個人在華盛頓的水門大廈被捕,民主黨全國委員 會總部就設在該處。這5個人中,有4個是從邁阿密去的,其中一個自稱是中央情報局 的職員,另 3個是古巴人。他們隨身攜有照相機和電子偵察設備,是戴著橡膠手套安 裝竊聽裝置時被發現,當場被捕的。 據尼克松自己在回憶錄中說,他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段新聞荒謬得很,古巴人到美 國民主黨總部來裝竊聽器,真會開玩笑。所以,他把報紙放一旁,便自由自在地投入 大海暢遊了好久。後來他甚至覺得,這是有利於他競選連任的消息,因為它可以聲明, 由於有「左派」之稱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一向對古巴卡斯特羅政權 採取謙讓政策,在美國國內的古巴僑民都害怕這一點,故在民主黨總部實施盜竊。這 樣的消息傳播開來,可以狠狠打擊民主黨。 然而,事情並非像尼克松想像的那麼簡單,那麼如意。被捕的 5個人中,那個自 稱是中央情報局職員的麥科德,實際上是尼克松的「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安全顧 問,其餘 4人也不是什麼古巴人,很可能是受雇於「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特工人 員。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如此前景的麥科德等人的被捕,使水門事件很快變成了新聞 界熱炒、全國關注的爆炸性新聞。 專門辭去司法部長職務、充任尼克松的競選連任委員會主席的米切爾,不得不向 新聞界聲明,在水門大廈被捕的那 5個人的行為,純屬他們的個人行為,與本委員會 毫無關系。 民主黨展開了攻勢。它們對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和這伙竊賊提出民事訴訟,要求 賠償100萬美元,後來又增至640萬美元。當時它們並沒有想到,它們本來可以得到的 更多——當然,並非是指金錢的數額。 兩天後,即 6月20日上午,《華盛頓郵報》的一則消息使尼克松不安起來。報道 說,從被捕的人員隨身攜帶的通訊錄中,發現了曾在白宮任職的前中央情報局特工人 員,他叫霍華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級顧問科爾森手下任職。聞此消息的白宮,像 挨了地震。 昨天剛從度假地返回華盛頓的尼克松,見報後馬上召來其心腹、白宮辦公廳主任 霍爾德曼商談此事。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似乎還沒有找到萬全的對策。下午繼續 探討同一個問題。情況不明而又怕牽連的尼克松,首先要求霍爾德曼如實告訴他,在 我們「自己人」中,不管屬於哪一層次的官員,是否已經使我們捲入這個尷尬的局面。 然後一起研究,目前的一切調察與口供,如果進行深察細究,會不會讓民主黨抓住把 柄,對我們競選不利。據尼克松日記記載,米切爾曾在電話里神秘地告訴霍爾德曼別 捲入此案。但此時霍爾德曼很肯定地向尼克松保證,白宮的官員不會被牽涉到此案中, 米切爾也與此事無關,盡可以放心。聽到這一保證,尼克松擔心被信心所取代,他決 定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 然而,霍爾德曼還告訴他,察究水門行動的主使人已經察到競選連任委員會財政 組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身上,聯邦調察局正在追察因水門事件被捕的麥科德身上攜 帶的款項,該款項很可能出自競選連任委員會。「必須阻止聯邦調察局追察那筆錢的 來源!」尼克松不容置疑地說。後來,中央情報局的一位高級官員授權向聯邦調察局 代理局長打電話,請他「別管這件事」,因為在這兩個局之間,早有互不幹涉對方秘 密行動的協議。 盡管白宮利用其執政的權力進行掩蓋和阻撓,檢察機關對水門事件的調察仍在進 行。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證據之後,在這一事件中當場被捕的麥科德等5人被依法 起訴,同時被起訴的還有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霍華德·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 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 盡管有水門事件的陰影纏繞,尼克松爭取連任的競選依然搞得有聲有色。大選前 夕的10月26日,從巴黎回國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國人民公布他與北越代表黎德壽進行 一系列秘密會談的成果,宣稱:「和平即將到來。」這給尼克松政府的政績本上又增 添了濃重的一筆。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之流, 是「嘲笑我們國家的過去和將會妨礙它的未來的激進集團」。他針對麥戈文借口水門 事件攻擊他的政府是「最腐敗的政府」一說進行抨擊道:「這些年來批評美國的制度 已變得很時髦。批評者們堅持認為,它是如此偏頗,如此腐敗,如此不義,以致我們 應該摧毀它,用別的什麼東西取代它。我完全不同意,我相信美國的制度。」 麥戈文顯然不是尼克松的對手。在中學時代就以擅長演講和辯論著稱的尼克松, 巧妙地將對手指責他和他的政府的腐敗,變成了攻擊美國制度的腐敗。盡管水門事件 的許多事實已經揭露,但美國選民們似乎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們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 政績,所以,11月7日公布的大選結果,尼克松就得了61%的選民票和520張選舉人票, 而麥戈文只獲得 34%的選民票和17張選舉人票。這是在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上少有的 以如此懸殊的票數決出勝負的一次。 以米切爾為首的總統連任競選委員會成員個個喜形於色,他們似乎忘記了還有 7 個「難兄難弟」因水門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監獄里接受審訊。 尼克松滿面春風,走馬上任,開始了新的一屆總統任期。在1973年 1月20日的連 任就職演說中,他還沒有忘記抨擊他的對手:「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我們總是受到那 些認為美國一無是處、絕少正確的人們的困擾。但是,我深信,這不是歷史對我們有 幸經歷這些非凡的年代的評判。」他在演說中自豪地用了一連串「讓我們感到自豪的 是……」的字句,宣稱「本世紀美國的經歷在世界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然而,水門事件的陰影並不因為尼克松滿面春風而消散,相反卻一步步向他逼來。 當尼克松在台上發表連任就職演說時,對水門事件被告的審訊也在抓緊進行。這場審 訊從1月8日開始,被告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交代其犯罪事實,有的公開表示對各種指 控服罪。他們究竟做了哪些交代,會不會將白宮里更大的人物牽扯進去?還有,為掩 飾真相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會不會弄巧成拙,欲蓋彌彰,反而增添新的罪證?這一切, 都使白宮彌漫著一種焦慮的氣氛,尼克松及其心腹官員更是坐立不安,失眠頻頻。 本來應該沉浸在競選連任勝利的喜悅之中,如今卻被水門事件的陰影所籠罩,尼 克松未免感到沮喪。他這時似乎已經意識到,從一開始阻止調察就是個錯誤,而且是 比到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本身更大的錯誤。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 和形象,這條路哪怕是錯了也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風雨飄搖的白宮,彷彿在經受地震後日益增強的餘震的煎熬,誰能保證這不是又 一次更大的「地震」到來的前兆呢?

丟卒保車,大總統揮淚斬馬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想以攻為守的尼克松總統,漸漸地處於防不勝防的境地。 尼克松在1973年 2月14日的日記中,憂心忡忡地寫道:「我可以料想得到,假如 法官把亨特叫到面前,拿35年的刑期來恫嚇他,他很可能為了免受刑罰而就把自己所 知道的一切,全盤吐露。」 亨特,這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不僅與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的 5名案犯 有牽連,而且他曾和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法律顧問利迪一起,在白宮的縱容下,私 闖心理治療專家埃爾斯伯格的辦公室,企圖竊取加害埃爾斯伯格的材料。這個埃爾斯 伯格曾經把五角大樓關於越南戰爭的秘密材料交報社發表,對尼克松政府不利,政府 起訴他盜用文件罪,正在受審。白宮顯然想置他於死地。一旦這一事件抖露出來,豈 不是又一次「地震」。 如何使亨特保持沉默,或者絕不供出幕後的縱容者,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3月21 日上午,在尼克松的橢圓形辦公室,總統和他的法律顧問約翰·迪安商談著。 「亨特給競選連任委員會的一名律師寫信,索取12.2萬美元,作為個人和請律師 的費用。他甚至規定了交款期限。」迪安向尼克鬆通報了這一情況。 「他們到底想要多少錢?」尼克松知道,有第一筆,就會有第二、第三筆錢;有 第一人,就會有第二、第三人要。 「在整個訴訟期間,至少要付 100萬給各個被告。」迪安報出了一個不少的數目, 雖說這一數目對美國總統來說是不難辦到的,但在風聲很緊的情況下,畢竟要冒不少 風險。 從迪安的口氣中,似乎不想再去冒險。騎虎難下的尼克松總統,卻只有按照既定 方針走下去這一條路。他曾兩次向公眾信誓旦旦地保證,他和他領導的白宮在水門事 件一案中是清白的,經得起調察的。如果退縮的話,他和他的政府豈不成了信譽掃地 的說謊者和騙子。 「也許我們這樣做是錯的」,尼克松緩緩而又堅定地說,「但此時此刻,你難道 不同意最好的出路是把亨特的問題妥為應付嗎?我想,此時此刻,這是值得一為的。」 他顯然把賭注押在了讓被告守口如瓶上。他是在位的總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 樣押寶也許有他的道理。因為,如果這些被告拿了錢,還想獲得自由,即使法院判他 重刑,作為總統還有特赦罪犯的權力。有總統作強大的後盾,聰明的被告是不會吐露 對總統及其領導下的白宮不利的事實的,尼克松相信這一點。 迪安嘴上答應了總統的要求,心裡卻像掛了15個吊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尼克松在回憶錄中承認:「從事後看,這一天是我任期內一個悲慘的轉折點。」 事實正是這樣。不久便「反戈一擊」的迪安,使尼克松和白宮狼狽不堪。 迪安不僅說出了白宮幾名重要人物與5名竊賊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一案有關, 而且坦白了案發後的一系列掩飾真相的企圖。他公開表示,白宮的辦公廳主任霍爾德 曼、總統的內務顧問埃利希曼以及他自己,都卷進了此案,有「阻撓司法的舉動」。 他還透露,總統的私人律師坎姆巴克曾受命籌款給水門事件一案的被告。 而關在獄中受審的麥科德,也指控爭取總統連行委員會主席,前司法部長米切爾 應對他們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行竊一案負責,並且供出在受審期間,有人表示可 予以寬赦,交換條件是他緘口不語。 負責審理水門事件一案的聯邦地方法院法官也似乎打定主意要與白宮過不去。在 3 月底進行的宣判中,對第一位將政界要人牽進這一事件的被告麥科德從寬處理,予 以保釋,而對其餘 4名潛入水門大廈行竊的被告則予以重判,暫定為40年徒刑;與此 案有關、又犯有私闖埃爾斯伯格醫生辦公室行竊之罪的亨特和利迪,前者被暫判為入 獄35年,後者曾因不肯開口而犯了蔑視法庭罪,就此暫判為6年零8個月徒刑,另處罰 款4萬元。 輕重懸殊的宣判,給至今抱有僥幸心理、不願吐露全部事實的被告形成了巨大的 威懾力。尼克松明知這樣的判決過重,甚至實屬蠻橫,因為對一些殺人犯的判決也不 至於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地方法院法官所採取的一種文明的策略,就是要促 使被告說真話,因為他們的宣判並非最後的判決,如果坦白交代,檢舉揭發有功,麥 科德就是他們的榜樣。 隨著水門事件真相的不斷抖露,群情激憤,輿論大嘩。尼克松的防線是如此脆弱, 已經到了不找幾個替罪羊就難以過關的程度。 4 月中旬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接替米切爾擔任司法部長的理察德·克蘭丁斯特, 急匆匆地求見總統尼克松,說有要事相告。無心度假、正在白宮舉行午後宗教禮拜儀 式的尼克松,在儀式結束後馬上同他進辦公室密談。克蘭丁斯特省去了拐彎抹角的客 套話,直截了當地告訴總統:「迪安把我們告了。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被認為是授權 闖入水門大廈行竊的主謀人。」「不,這不可能。」尼克松驚訝得差點叫了起來,緊 接著又半信半疑地問他的司法部長:「真有其事?」克蘭丁斯特沒有正面回答,說: 「讓刑事廳長來談,您看如何?」尼克松點了點頭。 不一會兒,身穿一件贓兮兮的 T恤衫和一條濕漉漉的牛仔褲,腳蹬一雙網球鞋的 司法部刑事廳廳長亨利·派德遜,在克蘭丁斯特的帶領下,走進了尼克松的辦公室。 他是在洗刷遊艇時被召來的,連衣服也沒來得及換。下屬官員如此打扮到白宮來,實 屬不敬,要是在平時非被轟出去不可,但這次尼克松只是皺了一下眉頭,便讓他將掌 握的迪安指控的情況一一道來。這位廳長遲疑了一會,瞥了身旁的部長一眼,在得到 「照實說」的眼神暗示後,便將迪安如何指控總統的辦公室主任霍爾德曼、內務顧問 埃利希曼捲入水門刑事案的情況做了匯報,末了還斗膽建議:「應該讓他們兩個辭職, 不然會有麻煩的,會使您和您的總統職位處境難堪。」 尼克松默默地聽著,思索著,眼睛直愣愣地望著天花板,半晌沒說一句話。克蘭 丁斯特部長和派德遜廳長面面相覷,不知所措。「你們走吧。」尼克松有氣無力地說。 寬大的辦公室只剩下沉思的尼克松一人。「好一個吃裡扒外的迪安!」尼克松想 對他施加壓力,讓他明白作為總統可以阻止他獲得行政豁免權,到頭來一樣受刑,可 是又擔心把他逼急了眼,說不定會把指控的矛頭直接轉向他。 「我沒有什麼把柄掌握在迪安手裡。」尼克松的心裡暗暗地為自己打氣。雖說他 事先確實沒有授權任何人去干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這樣的蠢事,但 事後的掩蓋行動他能逃脫罪責嗎?一想到這里,他的心又有點發虛。雖說他和年輕的 法律顧問迪安商談掩蓋對策時,沒有第三者可以出來證明,但誰又能保證沒有留下任 何可以作為證據的話柄呢? 苦思冥想,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對策。想找幾個心腹顧問來集思 廣益,可是不少人已經涉嫌水門一案,要是再冒出一個像迪安那樣「反戈一擊」的顧 問,那不就更慘了。看來,只有變以攻為守為以退為進了,「丟卒保車」不失為一種 明智的選擇,尼克松終於拿定了主意。 幾天後,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被召到總統辦公室。尼克松把上次司法部長及該部 刑事廳廳長談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講給他們聽,然後,婉轉地請他們拿個主意。這兩個 人是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和多年的忠實朋友,為他謀取總統職位立下過汗馬功勞,如今, 要尼克松開口讓他們辭職,實際上是把他們開除出白宮,尼克松真是有點開不出口。 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顯然被總統介紹的不利於他們的事實驚呆了。雖說這些事實 都是他們經歷過的,但一旦作為罪證指控則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非常敏感而又特 別能領會總統意圖的辦公廳主任和內務顧問,此刻,只有吞下辭職這杯苦酒,以便保 全總統和白宮的面子。「我們會現實地面對這一切的。」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說這話 時,眼睛有點發紅,鼻子開始發酸。 三人相對無語。誰也沒有說出「辭職」這兩個令人難堪的字眼,但誰的心裡都非 常明白。還是彼此心照不宣吧,各自的心情當然有所不同。 尼克松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境: 「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要他們離職,真是自私得可以了;不過我還不至於狠心到 能夠心安理得地傷害自己所深切關懷的人。我憂慮他們被迫辭職時所受的打擊,但我 更憂慮他們留任不去會使我遭受的打擊。」 「我現在的問題,是必須把做過一些我亦有份之事的幾個朋友開除。」 4月 30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國發表講話。他重申自己與水門事件沒有牽連,但接 著又說,他將為那些「在一件他們原來深信是正確的事情中可能犯了錯誤」的下屬承 擔應負的責任。尼克松藉此機會宣布:「今天,我做出了任期內最難的一項決定,我 接受了白宮兩位最親信僚屬的辭呈。他們是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稱得上是我有幸遇 到的最優秀公務人員中的兩位。」他用如此贊美的語句,送給被迫辭職的朋友,與其 說是對朋友的撫慰,倒不如說是為了使自己的心裡也好受些。同時宣布已經辭職的還 有那個「反戈一擊」的顧問迪安,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前者如果不從白宮清除 出去,怎解尼克松的心頭之恨,後者辭職是因為他的一些親密同事可能「與違反美國 法律的某些行為有牽連」。 尼克松演出了一幕現代「揮淚斬馬謖」的話劇。然而,就像馬謖被斬並不能奪回 失去的街亭一樣,丟了「卒」的尼克松能保住自己這個「車」嗎?

美國《名利場》雜志2005年6月31日報道,前聯邦調察局官員馬克·費爾特自稱是「水門事件」中的神秘線人「深喉」。

1972年,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依據內線「深喉」的消息,捅開「水門事件」的內幕,導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辭職下台。兩名記者一直拒絕透露當時線人的身份,但是總編輯西蒙斯引用了當時一部知名色情電影《深喉》的片名,作為告密者的化名。

「深喉」到底是誰?30多年來猜測紛紛,從未有定論。接觸過「深喉」的《華盛頓郵報》記者曾發誓,除非獲得「深喉」同意或者「深喉」死亡,否則他絕不會說出這個天大的秘密。

費爾特的律師康納日前在《名利場》撰文,70年代初曾任聯邦調察局「二把手」的費爾特於2002年親口告訴他,「我就是《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的線人--人們常說的『深喉』」。

此前,費爾特對於對「深喉」的身份一直是保守秘密,家人也不例外。費爾特認為,公開自己過去的所為有損名譽。有些媒體,如《華盛頓人》,曾刊文稱有人懷疑過費爾特就是「深喉」。1999年,費爾特否認自己是「深喉」。

康納的文章寫道,費爾特有一次曾暗示過他的兒子,「我認為,(作為『深喉』)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你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

退休後的費爾特住在加州的聖羅莎。在如何看待「深喉」一事上,家人的立場與他不同,他們認為,費爾特在有生之年應該受到獎勵,以表彰他在「水門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

法新社報道稱,費爾特的孫子31日代表家人就費爾特「深喉」身份一事發表一份聲明,「家人認為我的祖父是一個英雄,我們真誠地希望國家也這樣認為。」

G. 25部最具爭議影片有哪些

縱觀世界電影,不難發現一條鐵定的規則:凡是越引發爭議的影片,其票房反而越好。近年來,一些內容涉及宗教、政治、同性戀、色情或暴力的影片,都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觀眾反應也十分熱烈。美國《娛樂周刊》最近一期權威出爐了其評選的「電影史上25部最具爭議影片」名單。其名單中《達·芬奇密
碼》榜上有名,居第13位。我國影迷熟悉的《發條桔子》、《本能1》、《巴黎最後的探戈》、《華氏·9.11》等分別以第2、第19、第9、第3入選。據統計,1970年代以前出品的僅6部,而70年代以後出品的多達19部。今年新片《聯航93》也因過分渲染機毀人亡的恐怖而排名第16位。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爭議話題的影片確實是越拍越多了。(文/嚴敏)

A 爭議話題的首位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社會都有其一定的政治准則和倫理准則,都有其一定的思想觀念。電影一旦冒犯了它們,就往往會引發非議。例如上述名單上居第6位的《基督的最後誘惑》,雖說是根據希臘大文豪卡贊基斯的名作改編,但從宣布開拍到影片上映,一直遭到全球教會團體的猛烈批評。而位居「最有爭議影片」榜首的則是《耶穌受難記》。

《達·芬奇密碼》

《達·芬奇密碼》也造成空前爭議的話題,票房卻高達5.83億美元。由此,原作者布朗的另一部小說《天使與魔鬼》已被索尼公司敲定改編,作為《達》的前集,這部新片描寫蘭登追尋「全球最年邁和最有權勢的撒旦崇拜者」,勢必又要引發新一波爭議。

B 色情和暴力

過分渲染色情和暴力,也常常遭人們非議,但在炒作之下,卻也常常會創下票房佳績。

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情色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曾遭禁映,但最後卻大賣3600萬美元,也讓貝托魯奇一舉成名;由奧立弗·斯通執導的《天生殺手》,通過一對男女青年對暴力提出了反思,也曾遭批評,但該片拍得很正,最後狂賣5000萬美元;由莎朗·斯通主演的情色驚悚片《本能1》,憑借片商和媒體對不時交叉雙腿鏡頭的大肆炒作,輕松地在美國創下1億美元的驚人票房,更把本來默默無聞的莎朗·斯通一下子捧紅成為銀幕性感女神;《斷背山》把美國英雄主義化身——西部牛仔詮釋為同性戀者,亦引發了衛道人士的抗議,《斷》未映先轟動,從營銷看已獲大勝,結果票房近億美元。

在「25部最有爭議影片」名單中,色情和暴力題材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除了上述外,還有把色情和暴力科幻化的《發條桔子》(英國)、描寫一對無惡不作的雌雄大盜的《邦妮與克來德》(美國)、以輪盤賭賭腦袋的《獵鹿人》(美國)、以肉慾滿足逃避現實的《我好奇》(瑞典)、《深喉》(美國)等等。

C 政治「陰謀論」

還有,政治話題若過分煽情,也容易遭人非議。例如排名第5的《肯尼迪》,提出了肯尼迪遇刺的所謂「陰謀論」,結果遭到了美國政界人士的質疑。美國國會於1992年通過法案開放相關的絕密文件,人們查閱後並沒發現所謂的「陰謀論」的任何證據。再如唯一入選的動畫片《阿拉丁》,只因為有一句帶地域政治色彩的歌詞,而屢遭爭議。

D 爭議的預言

《娛樂周刊》預言,今年還有多部影片會引發爭議,除《世貿中心》外,還有《華氏9·11》導演邁克爾·摩爾拍的一部抨擊美國保健制度的紀錄片《精神病人》,保守派人士已磨刀霍霍,准備對他下手。還有一部《波拉特》11月份才上映,哈薩克政府已在《紐約時報》上登廣告,抗議該片導演沙·科亨的種族和性別歧視觀點。總之,美國電影的製作理念(票房至上)和分級制,促成了爭議性影片越拍越多。

E 禁片重見天日

面對爭議影片,各國電影審查機構是政治考量或道德考量為先呢,還是經濟考量或商業考量為先呢?一般情況下,是動用剪刀刪掉有關的片斷(包括畫面和對白等)。特別嚴重的是禁映。世界電影史上遭禁映的影片為數不少。

英國知名影刊《全線電影》曾整理出一批因有爭議內容而在英國遭禁映的影片名單。其排名第一的是《發條桔子》;排名第二的是《驅魔人》;禁映時間最長的是《偷窺犯》(1932年),達33年之久。隨著社會和觀念的開放,加上有些爭議「時效」已失,故大多數禁片後來都重見天日。不過有些國家至今對禁映的態度十分強硬。

美國實行「分級制」,這是一種「行業自律」。但片商視爭議為賣點,在影片里特意保留一些有爭議性的內容,並加以儀式化、戲謔化或美學化。盡管這樣做會使影片定級時從G(普及)級降到PG或PG-13(指導)級,甚至R(限制)級。然而長期以來,美國最賣座或相當賣座的影片恰恰不是G級而是PG、PG-13和R級。今年,連《碟中諜3》、《X戰警3》等大片以及《草原合家歡》、《跨越時空的愛》等文藝片也均屬PG-13或R級。

H. deep throat 1972的百度雲鏈接或者其他地址,315603072@企鵝.com

深喉 Deep Throat (1972)
導演:傑拉德·達米亞諾
類別:喜劇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主演:Harry Reems/Linda Lovelace
上映日期:1972
片長:61 分鍾/ 67 分鍾(瑞典) / 50 分鍾(英國刪減版) / 85 分鍾(
作者:傑拉德·達米亞諾
中文名:深喉
外文名:Deep Throat
下載地址:私信給你

I. 跪求好心人分享馬克·費爾特:扳倒白宮之人2017年上映的由連姆·尼森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馬克·費爾特:扳倒白宮之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m-imzidbNwGXsMonvR_ng

提取碼:hw5n

《馬克·費爾特:扳倒白宮之人MarkFelt:》

導演:彼得·蘭德斯曼

編劇:彼得·蘭德斯曼

主演:連姆·尼森、麥卡·夢露、戴安·琳恩、托尼·戈德溫、邁克爾·C·豪爾、溫迪·麥麗登·康薇、朱利安·莫里斯、喬什·盧卡斯、伊克·巴里霍爾茲、馬爾頓·索克斯、凱特·沃什、湯姆·塞茲摩爾、布魯斯·格林伍德、埃迪·馬森、諾亞·懷爾、科爾姆·米尼、布萊恩·達西·詹姆斯、斯科特·波伊思雷斯

類型:劇情、傳記、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7-09-08(多倫多電影節)、2017-09-29(美國)

片長:103分鍾

又名:推倒白宮的男人(台)、竊密風暴(港)、Felt、TheSilentMan

馬克·費爾特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在二十世紀美國最大政治丑聞「水門事件」中,他向

《華盛頓郵報》記者披露了對尼克松總統不利的線報,從而導致尼克松下台。當時他沒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是以一部熱門色情電影的片名作為自己的代號,也就是「深喉」。直到2005年,馬克·費爾特才承認自己就是「深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