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作經典 » 中國五代導演電影特點
擴展閱讀
中國通史南北朝電影 2024-05-17 17:30:35
逃學威龍2電影不同國語 2024-05-17 17:26:51
虐心催淚的電影外國 2024-05-17 17:08:21

中國五代導演電影特點

發布時間: 2024-05-03 01:34:54

⑴ 比較分析中國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特色

關於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也有人提出「新生代導演」的說法,代表有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⑵ 璁鴻堪涓鍥界殑浜斾唬瀵兼紨鍙婂叾鐢靛獎浠h〃浣

涓鍥界殑浜斾唬瀵兼紨鍙婂叾鐢靛獎浠h〃浣滃寘鎷錛
1. 絎涓浠e兼紨錛氶儜姝g嬶紝浠h〃浣滃搧銆婇毦澶闅懼匯嬶紱
2. 絎浜屼唬瀵兼紨錛氳敗妤氱敓錛屼唬琛ㄤ綔鍝併婃笖鍏夋洸銆嬶紱
3. 絎涓変唬瀵兼紨錛氳阿鏅嬶紝浠h〃浣滃搧銆婂コ綃浜斿彿銆嬶紱
4. 絎鍥涗唬瀵兼紨錛氬惔璐誨紦錛屼唬琛ㄤ綔鍝併婂煄鍗楁棫浜嬨嬶紱
5. 絎浜斾唬瀵兼紨錛氬紶鑹鴻皨錛屼唬琛ㄤ綔鍝併婄孩楂樼脖銆嬨
浠ヤ笅鏄瀵硅繖浜涘兼紨鍙婂叾浠h〃浣滅殑璇︾粏璁鴻堪錛
涓鍥界殑鐢靛獎瀵兼紨鍙浠ユ寜鐓т粬浠鐨勬椿璺冩椂鏈熷拰鐢靛獎椋庢牸鍒掑垎涓轟簲浠c傝繖縐嶅垝鍒嗕笉浠呬綋鐜頒簡涓鍥界數褰辯殑鍙戝睍鍘嗙▼錛屼篃鍙嶆槧浜嗕腑鍥界ぞ浼氬拰鍘嗗彶鍙樿縼鐨勭緝褰便
絎涓浠e兼紨媧誨姩鐨勬椂闂村ぇ鑷存槸鍦ㄤ笂涓栫邯鍒濆埌20騫翠唬鏈銆備粬浠鏄涓鍥界數褰辯殑鍏堥┍錛岄儜姝g嬫槸鍏朵腑鐨勪郊浣艱呫備粬鐨勪唬琛ㄤ綔鍝併婇毦澶闅懼匯嬩互紺句細璁藉埡鍠滃墽鐨勫艦寮忥紝鎻紺轟簡灝佸緩濠氬Щ鍒跺害鐨勫紛絝錛屼綋鐜頒簡絎涓浠e兼紨鍏蟲敞紺句細闂棰樼殑鐗圭偣銆
絎浜屼唬瀵兼紨鍦20涓栫邯30銆40騫翠唬媧昏穬浜庡獎鍧涖備粬浠涓鐨勪唬琛ㄤ漢鐗╄敗妤氱敓錛屼互銆婃笖鍏夋洸銆嬬瓑浣滃搧灞曠幇浜嗗崜瓚婄殑鐜板疄涓諱箟椋庢牸銆傝繖閮ㄤ綔鍝佷互娓旀皯鐨勭敓媧諱負鑳屾櫙錛屾繁鍒誨弽鏄犱簡褰撴椂紺句細鐨勯樁綰х煕鐩懼拰姘戞棌鍗辨満銆
絎涓変唬瀵兼紨鍦1949騫村悗鐨勬柊涓鍥界數褰變簨涓氫腑鍙戞尌浜嗛噸瑕佷綔鐢ㄣ傝阿鏅嬫槸榪欎竴浠e兼紨鐨勬澃鍑轟唬琛錛屼粬鐨勩婂コ綃浜斿彿銆嬬瓑浣滃搧浠ヤ綋鑲查樻潗灞曠幇浜嗘柊涓鍥戒漢姘戠殑宕鏂伴潰璨屽拰縐鏋佸悜涓婄殑綺劇為庤矊銆
絎鍥涗唬瀵兼紨鍦ㄦ敼闈╁紑鏀懼垵鏈熷喘闇插ご瑙掋傚惔璐誨紦鏄榪欎竴浠e兼紨鐨勪唬琛ㄦт漢鐗╋紝浠栫殑銆婂煄鍗楁棫浜嬨嬬瓑浣滃搧浠ョ粏鑵葷殑絎旇Е鎻忕粯浜嗘櫘閫氫漢鐨勭敓媧誨拰鎯呮劅錛屼綋鐜頒簡瀵逛漢鎬у拰鎯呮劅鐨勬繁鍒繪礊瀵熴
絎浜斾唬瀵兼紨鍦80騫翠唬鍚庡礇璧鳳紝浠栦滑鐨勪綔鍝佸叿鏈夐矞鏄庣殑涓鎬у拰鍒涙柊綺劇炪傚紶鑹鴻皨鏄榪欎竴浠e兼紨鐨勯嗗啗浜虹墿錛屻婄孩楂樼脖銆嬬瓑浣滃搧浠ュ叾鐙鐗圭殑瑙嗚夐庢牸鍜屾繁鍒葷殑紺句細鍐呮兜璧㈠緱浜嗗浗闄呭0瑾夛紝鏍囧織鐫涓鍥界數褰辮蛋鍚戜笘鐣屻
榪欎簺瀵兼紨鍙婂叾浣滃搧鍦ㄤ腑鍥界數褰卞彶涓婄暀涓嬩簡娣卞埢鐨勭儥鍗幫紝浠栦滑鐨勮壓鏈鎴愬氨鍜岀ぞ浼氬獎鍝嶅姏涓嶄粎濉戦犱簡涓鍥界數褰辯殑闈㈣矊錛屼篃涓板瘜浜嗕笘鐣岀數褰辯殑瀹濆簱銆

⑶ 第五代導演的美學特徵

"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吳子牛、張軍釗、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總的來說,第五代導演的影片具有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和象徵流等美學特徵。

哲理性

張軍釗導演作品《一個和八個》講述了八路軍指導員王金和八個土匪之間從敵對到共同抗戰的故事。影片將鏡頭對准生存、死亡、愛情和人先,將現實生活的哲學思考融入電影作品中,賦予影片人性的衛隊,是影片達到了詩性於哲學的高度。《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電影的第一部影片,是宣告了一個電影時代的開始,成為"第五代"鏡像語言的典型標識。

批判性

黃建新導演作品《黑炮事件》講述了趙工程師為尋找一枚丟失的黑炮棋子而鬧出一場大誤會的故事。影片敏銳的把握了社會熱點和人的心理,凸顯了強烈的批判意圖,引導社會對歷史進行深刻的反思,具有嚴肅的社會責任感。該片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也從切實的事件、行為里隱喻出了種種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

民族性

陳凱歌導演作品《黃土地》講述了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說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該影片折射出中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對落後的封建婚姻思想的寫照,表達了對落後思想的反思,具有嚴謹精細 的誤會和巧合情節,將個人命運和名族命運緊密結合。《黃土地》不僅標志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象徵流

田壯壯導演作品《藍風箏》透過小孩鐵頭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陸歷次政治運動。該影片在敘述中多次運用象徵流的手法,使得故事情節內容具有強烈的象徵性和寓意性。通過光影和色彩的變化,以及鏡頭語言製造隱喻效果,使得影片整體效果生動形象。

第五代導演的美學特徵包括了: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象徵流等特點。是中國電影史上,獨具特色的導演群體,對中國的影視事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

⑷ 中國第五代導演有哪些代表作品以及他們的創作特點是什麼

1.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講述抗戰期間,八路軍的文藝工作者顧青從延安到山區采風,寄宿一貧苦的農家。其女兒翠巧因葬母和為弟弟訂婚,收了一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禮,訂了娃娃親。顧青帶來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發了新的憧憬。這種憧憬,使她最終逃出夫家,夜渡黃河,投奔八路軍。《黃土地》的成功在於它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它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許多非情節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廣闊天垠、氣勢磅礴的黃土地,安詳博大、氣象萬千的黃河形象,甚至許多風俗民風的描寫,例如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都和人物緊緊結合在一起,成為整個銀幕形象的重要構成。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蘊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6項國際獎。 2. 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3.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
張藝謀 張藝謀(1951-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難以為繼。中國的中、青年導演在藝術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導演拍出了探索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影片。其中,黃建新導演的《黑炮事件》、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作品。《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贊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情節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電影語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緊湊、張馳有度的節奏,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視覺形象,生動,濃烈。 影片獲1988年第8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等8項國際獎。 2.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張藝謀拍出了完整紀實風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贊頌了法制觀念的覺醒。影片獲199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94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並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3項國際獎。
吳子牛 吳子牛(1953-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吳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屬於戰爭題材的作品。其中有《喋血黑谷》、《晚鍾》、《歡樂英雄》、《陰陽界》、《南京大屠殺》。吳子牛創作的一個重大特色,便是對戰爭的思考。戰爭與人的關系,消洱戰爭,呼喚和平,是他創作的母題。在《喋血黑谷》中展現的是戰爭氛圍中面臨生死的心靈搏鬥;《晚鍾》則以人性的真誠,撫摸著戰爭給一切人留下的累累傷痕;《南京大屠殺》也不單純的去寫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而是貫注了在這場戰爭中,中日兩國人民都是受害者、從人性高度俯瞰戰爭的立意。 吳子牛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在外觀的嚴峻、粗獷中,蘊含情感的綿綿細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誠與詩情。他的大多數影片均獲得國際、國內的獎項。 吳子牛導演的影片: 軍事題材巨片有1995年葉大鷹導演的《紅櫻桃》和吳子牛導演的《南京大屠殺》。這兩部影片都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它們的共同點是將戰爭作為背景,著力於寫戰爭中人的命運,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與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 (1977-1997),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田壯壯 田壯壯(1952- ) 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先後執導影片《九月》、《獵場扎撒》、《盜馬賊》。田壯壯創作的突出特點是影片對人的心靈,對大自然的關注。《獵場扎撒》中對樸素淳厚的蒙古族習俗的歌頌,對遼闊壯美的大自然景觀的展現,表現了創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間和諧、平衡的理想境界。《盜馬賊》從人類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與宗教、人與自然的關系。田壯壯影片敘事的模糊、哲理的飽滿,情感描寫的細膩流暢,形成創作上的別具一格,同時也造成與多數觀眾的疏離。田壯壯後來拍攝的《鼓書藝人》、《搖滾青年》、《大太監李蓮英》在影 片風格上有較大改變。 黃建新 黃建新(1954- ) 於198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1985年以處女作《黑炮事件》震動影壇。其後,陸續執導《錯位》、《輪回》、《五魁》、《站直羅,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埋伏》等。多部影片在國際國內評獎中獲獎。黃建新不同於其他"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特點是,他的目光幾乎都注目於城市,關注現實,關注青年;影片的主題總是直面人生,表現出對社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於對他們性格、心理的剖析。黃建新的藝術手法樸素、平實、自然、沉穩,注重生活化、寫實性,以小見大,以平見奇。自《黑炮事件》開始便有的冷靜的幽默與戲謔,一直貫穿於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導演"中間自成一道風景。

⑸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與前面4代導演的區別在哪裡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和前面的導演相比較,更加的開放,有了更多的創新,逐漸和國際電影市場接軌,是中國電影發展最迅速的一段時間,這是各位導演付出努力得到的結果,我們現在國內的電影已經可以走出去,讓國外的人看看中國的電影。

第五代導演們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它不但全然改觀了中國電影傳統的歷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國電影人幾十年的宿願,實現了中國電影與世界的同步接軌,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電影先輩們早年的夢想,他們的崛起,預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

⑹ 中國導演分幾代,分別有哪些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⑺ 第五代導演的典型特徵

「第五代」導演主要成員是「文革」後在新時期崛起的一批電影導演,大多是恢復高考制度後北京電影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第五代」導演及其影視作品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代言人。因為他們共同的努力,中國銀幕上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第五代」對中國鄉土的關注和解讀,對社會底層的注視和同情以及在他們藝術作品中透漏出來的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憂患意識,對生存狀態的拷問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我們不能否定,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簡單的,不完全的對現實、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是相當有力的。
第五代導演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壇,雖然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的經歷,使他們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淀。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如寒冬後的嫩草,新鮮獨特,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導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陳凱歌;有曲高和寡、悶騷深刻的張藝謀;有嚴峻粗獷、獨樹一幟的吳子牛;有細膩和諧,真誠樸素的田壯壯。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導演帶領下,中國電影,迅速成長,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場,展現出了藝術新風氣。
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影業也必須去適應改革大潮,也必須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則,電影業在市場經濟中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要爭取電影的製作資金,另一方面它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電影產品找到市場。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影、美國大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日本韓國影視劇等都大量湧入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在巨大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改變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製作模式以及影視創作風格。到了20世紀初,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劇作的商業化路線。張藝謀的《英雄》在海外市場的票房累計超過11億人民幣,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場的票房僅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就達2.8億人民幣。陳凱歌也有《和你在一起》、《無極》這樣的商業電影,其中《無極》的資本投入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記錄,並且動用了亞洲極為強大的名演員陣容加以包裝。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在電影製作、票房收入以及電影市場等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們的影視主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在主題方面和創作初期相比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對中國鄉土進行關注和解讀,同樣也不再注視和同情中國社會的底層,只能說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對社會底層的關懷。
在第五代導演光環縈繞下的第六代導演,沒有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而是以叛逆和反思為主線,彰顯個性為旗幟。各種新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第六代導演的成長。因為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尷尬,被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品的無奈,所以第六代導演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

⑻ 體現第五代導演特色包括什麼

體現第五代導演特色包括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這批導演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

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

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歷代中國導演中最輝煌的一代。

五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以費穆、吳永剛、蔡楚生、陳懷皚、桑弧、崔嵬為代表。

第三代導演主要活躍以60年代到80年代,以謝晉、謝鐵驪、水華、魯韌等為代表。

第四代導演為主要活躍在80年代,代表人物黃蜀芹、謝飛、滕文驥等。

第五代導演發軔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巔峰於90年代,是個大國際電音節的主要獲獎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