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畫電影 » 大學生動漫電影賞析
擴展閱讀
美團電影票如何改簽 2024-05-05 20:27:17
動畫電影大穿越2k小說 2024-05-05 20:25:53

大學生動漫電影賞析

發布時間: 2022-08-17 07:15:09

『壹』 動畫電影影評從那些方面鑒賞 具體些並舉例

主要從故事情節,畫面質量,人設,配樂,配音等方面

『貳』 動漫《千與千尋》影視鑒賞 1000字

白龍很帥而且心地很善良的說,既溫柔又冷酷,長的如此清秀,最喜歡他為千尋所做的一切,看得我好心疼。
他只對千尋一人溫柔,真的!我從來沒看過他對別人溫柔過,體貼過,而且還安慰千尋的說。
忘記自己的名字,一直記得千尋的名字,一直在等待著她。而且他們兩人的緣份真的太玄了,沒想到兩人還能在神隱再度相遇。。。肯為彼此抱著犧牲的精神,只為了對方能活下去。
他替千尋保管名字,千尋替他找回名字,兩人的感情真的是不言而喻。

我最喜歡有七個場面:
1)他們兩人相遇在橋上,白龍一眼看得出,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居然來到了神隱之地,他斥責她趕快回去她父母那邊。他擔心她會受到傷害。

2)花園里哭著吃飯團的那幕,白龍他還伸手抱了他,還特地做飯團給她吃,安慰她,鼓勵他。在白龍的鼓勵之後,千尋終於打起精神來應付接下來的挑戰。

3)白龍受傷,從湯婆婆的房間的洞口跌下去的時候,千尋叫了一聲haku後,他突然好像為了保護她,即使受了重傷,也要拚命地把她送到去安全的地方。那幕令我很感動,愛的力量真的很偉大。

4)還有從那抽風機跌下來後,千尋要靠近白龍,白龍怒吼了千尋,感覺上好像在告訴她,
「不要靠近我」,讓她不要靠近自己,以免自己會把傷害,詛咒之類的帶給千尋。

5)還有千尋喂白龍那一幕,白龍死都不肯開口,千尋就像喂孩子一樣,一邊安慰白龍,一邊拚命的把已經咬成兩半的河神之丸塞進白龍的嘴裡。那時我突然想白龍會不會咬千尋的手呢?事實上,白龍沒咬千尋的手,它只是一直痛苦的怒吼,龍身一直亂動,可都沒打到千尋。證明他雖然身在痛苦中,可他還是在意不傷害千尋的說。

6)千尋記回白龍的名字後,他們從高空中跌下來的那幕,加上配樂的影響,使整個畫面變得很唯美,他們純真的對話,也讓我很喜歡,很感動的說。

7)他們分別在神隱邊緣,看著白龍依依不捨的,慢慢放手,慢慢的收回那隻手,因不舍而傷感,還是無法守約的痛苦,不知道,看似一定再見的諾言,是否能守約。。。我們也不知道。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仍然在仰望著同一片天空,生活在期盼再度相遇的願望。。只是希望再度相遇的兩人彼此都沒有改變過。。。

我好羨慕千尋哦~喜歡這對cp的說。。。再加上感覺他們彼此是神明與人類的禁忌之戀,啊啊啊!美好啊!!!!希望約定不要變成謊言吧!
****************************************************************************
曾經有人問:千尋才十歲吧?她懂得什麼是愛情嗎?
我的回答:
她當然不懂,但至少可以確定是他們之間一定有超越友達以上,愛情以下的曖昧階段。

她可能只是單純地喜歡白龍,白龍也是這樣的感受,只是白龍的感受比千尋得強烈,可以肯定在他們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那種純粹的感覺是我們都形容不出來的。

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可能會相遇,而在一起;也有可能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相遇,只是彼此的過客,唯一肯定是他們都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視,最重要的人,此生無法忘懷。。。

不管結果如何,他們彼此都在對方身上學到了東西。。。為對方帶來了改變及希望。。。令彼此更加進步,這也是愛的一種啊!

不過我還是期盼他們倆人的一定再度相遇。。。再相遇後,先來一段沉靜的擁抱吧!他們之間不用什麼言語,都會明白彼此的心意。。。

人生總有希望不好嗎?
呵呵~~~~~

我是有感而發啦!!!
*******************************************************************************

把我喜歡的千與千尋,獻給曾經與我相遇過的人,朋友,家人,愛我的人,我愛的人~~~我想告訴你們即使我們不再重逢,我仍然感謝你們的出現,因為有你們,才成就了我。

雖然我平凡,樸素,就像每個成人一樣,為生活上的瑣碎事情而煩惱~~~

可是我相信你們就在我身邊,陪伴我。

即使你我分隔千里,我仍然感覺到你們就在我身邊~~~~~

就像《千與千尋》里的主題曲(Always With Me)所說的一樣,因為有你,我的存在變得有意義了。。。
****************************************************************
我只是覺得白龍那種性格也只有千尋才能配得起。

haku性格矛盾冷酷,外表冷漠,可內心是熱情如火,看他對待千尋樣子,就知道他不是小玲所說的冷漠無情的角色,只是在那種被湯婆婆控制自由的環境下,才慢慢的冰凍了自己的心。可他的心在遇到千尋後,慢慢的溶化,願意伸出雙手,救助這位在他心裡一直惦記著的小女孩。
千尋呢,我覺得他是一個單純,卻勇敢的女孩子。她可能還搞不清楚對白龍的感覺,可haku有事,她也會拚死的救活他。

當他們兩個相遇時,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白龍被千尋那顆單純為人著想的心情所吸引,才會慢慢的喜歡上那單純少女呀!!
而千尋也會喜歡上那個外表冷漠,可是有時候卻流露那一點濃得化不開的溫柔少年啊!
其實我看到這對cp,會讓我想到(冷漠腹黑攻 VS 天然呆萌受)
誰是攻,誰是受,大家心知肚明啦!

以上是我的感想。

『叄』 動畫電影賞析 要600文字(動漫方向評析)100分求 回答就給分

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這兩個耀眼的獎項全部頒給了一部動畫長片,出自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之手的《千與千尋》,2005年,宮崎駿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動畫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伴隨著其低齡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於電影學術視角之外。10年前,宮崎駿以其作品動畫長片《幽靈公主》打破動畫界為兒童觀眾製作電視動畫短片的時代,紅遍亞洲電影院線;10年後,《千與千尋》以動畫這一類型片形式史無前例地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這足以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顯然動畫片作為電影的特殊類型之一,看似單薄的畫面、出自畫筆或電腦軟體的人物也能超出我們想像地成功承載導演試圖傳達的思想、成功傳遞人類特有的感情,動畫電影在票房與藝術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並逐漸走出淺薄單純的刻板印象,在審美與藝術價值上得到了承認。

一、具有分析意義的動畫電影及其美日兩大風格

根據動畫電影的表現風格與文化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動畫電影中執牛耳的美國與日本動畫電影是兩種具有明顯不同風格的流派。動畫電影的生成機制依賴於人在腦海中的想像與筆在白紙上的描繪,由於背離了傳統電影的真實本性,歷來以幼稚、簡單等刻板印象在各種電影學術視角的邊緣徘徊,這種印象的形成與沃爾特·迪斯尼及他的迪斯尼王國通過系列改編自世界童話的動畫電影在全球大眾通俗文化中產生的重要影響緊密相關。從1923年迪斯尼的第一部有真人參與的動畫電影《愛麗絲在卡通王國》開始,諸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經典動畫影片屢屢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就,在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工作室出現之前,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獎項長期為迪斯尼所獨占。以迪斯尼為代表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生產線歷來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考慮到美國復雜的電影分級制度,動畫影片往往迴避時事主題與性主題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內容,以改編、創編經典童話故事為主,並且始終貫穿著好萊塢對電影技術的崇拜。如最新賣座電影《功夫熊貓》中,其導演與敘事力量已經完全為CG動畫造型所帶來的震撼所取代,製作商也坦言其生產路線就是製造「針對兒童的夢幻」,其終極目的是讓家長掏錢購票,領著孩子走入電影院享受一次娛樂。

與美國動畫電影具有的「兒童化」、「超級英雄」、「3D」等風格關鍵詞相比,日本動畫電影就有著更寬泛的路線。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在日本社會普及的動畫產業如今擁有非常廣泛的觀眾覆蓋面,如2007年日本本土電影票房排行中動畫電影就占據半壁江山,這些票房冠楚大多是具有各種不同目標觀眾與風格的本土動畫電影,特別是知名連載電視動畫的劇場版:如以兒童為觀看對象的《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還有講述清純戀愛內容的《秒速5厘米》等以少女為觀看對象;以及熱血格鬥主題的《海賊王》、偵探類《名偵探柯南》等以青少年為觀看對象;其次才是《美食總動員》這部皮克斯作品[1]。日本作為全球動漫大國,其總人口中視閱動漫的比率高達87%,居全球之冠,動漫產業成為其第三大產業[1];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動畫電影就開始了「輸出」之旅,而日本動畫電影在全球范圍內贏得廣泛關注與贊譽多要歸功於目前日本國內公認的動畫界三大權威: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製作的動畫電影以構思復雜、思想深邃、主題哲意為共同特徵,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批擁躉,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宮崎駿自《風之谷》後便在亞洲享有盛譽,2002年更是憑借《千與千尋》一舉贏得全世界矚目,其作品就此邁入全球關注的時代。押井守則是以根據日本科幻漫畫教父士郎正宗的漫畫原著改編製作的《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片與動畫電影成名,在全球范圍尤其是美國產生了強烈反響,2004年製作的《攻殼機動隊》第二部劇場版《Innocent》在戛納電影節上展播,2008年以《空中殺手》與宮崎駿一齊角逐威尼斯電影節。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就以由自身創作的連載漫畫《阿基拉》改編的同名動畫電影驚艷於西方世界,這部承前啟後的作品甚至深刻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科幻電影思想[2],2004年他製作的《蒸汽男孩》也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展映,並成功在國際市場發行。雖然三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目前從影片國際發行數量、所獲國際獎項這些標准來看公認宮崎駿是最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

從電影分析的角度來說,電影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作品,它可以衍生一個在敘事結構上以及視覺、音響上建立意義,並對觀眾產生特殊效應的文本[3]。雖然傳統電影分析的視角並未將動畫電影置於其中,電影藝術的論述著作中也常常僅將動畫作為一種影片類型寥寥簡介,但是以宮崎駿及其系列作品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具有顯著的美學特徵與導演風格痕跡,具有與商業電影對應的票房成果;在影片主題構思、創作水準、藝術效果、視聽音像、目標人群上都具有了超越迪斯尼經典改編童話動畫電影的高度;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高品質作品以深沉的內容哲思與獨特的畫面風格獲得了觀眾與影評人的認可。如此2002年《千與千尋》才獲得了除柏林電影節大獎與香港金像獎以外,當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電影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波士頓電影批評家協會特別獎、第30屆Annie Awards長篇動畫片電影獎、導演獎、腳本獎、音樂獎、第9屆好萊塢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日本電影大獎導演獎動畫片電影獎等幾乎所有動畫電影評選的獎項[4]。這樣一部動畫電影能超越國界得到藝術與市場同時好評,為動畫電影這一常常被電影學術界忽略的類型具有放入電影思想與文化視域進行解析的價值做出了旁證。

二、日本動漫產業語境下的宮崎駿電影賞析

日本動漫產業市場除了數量繁雜眾多的印刷出版物,還包括動畫電影、動畫電視片和動畫音像(錄像帶、DVD)與周邊產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內產品內容無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動漫製作公司,科幻、靈異、偵探、戀愛、格鬥、人際關系、倫理批判、個人奮斗等各種題材與內容的動畫產品每天在這些公司中生產出來,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頹廢、色情、肉體刺激等充滿負面內容的動畫作品。在這樣一個龐大蕪雜的環境內,靠觀眾以自身脆弱的感知與判斷在消費中來辨別動畫產品的良莠實在過於勉強,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代表的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並激勵感悟的動畫電影作品才得以以標桿的位置豎起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旗幟。「動畫電影作品」與立足於短期收益的「動畫電影商品」是不同的,並不是說提倡只觀看欣賞權威導演的作品,但是對於日本動畫電影的消費與賞析,必須首先選擇在內容與思想上有品質與品位,其次是能傳遞出一定的導演通過世界觀、價值觀設定所欲表達的創作與人生理念的電影。

對於本文欲討論的日本動畫電影主要代表人物宮崎駿,其作品無論是美學視域還是導演的作者角色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尤其是成立個人主創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後,其個人風格在所有作品中一貫延續,並且在這背後還能看到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輪廓。

1、「吉卜力」的作者印章

「電影作者論」的命名者、倡導者、實踐者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三劍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作者角色的倡導與實踐意義始終限定在三個層面之上:通過編導合一賦予導演在影片視聽構成與總體風格的掌控權利;將文學研究中的作家作品論研究方式實踐進入電影評價,以導演作品的視角考察其電影;以導演作為劃分並指稱電影作品的方式,取代此前的主演明星或大製片廠的標示來勾勒電影現象與電影作品[5]。「電影作者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導演在堅持藝術理想與平衡大眾口味之間取捨,持續培育自身的風格。

原作與編劇、編劇與導演在電影作品內容的理解上產生矛盾與沖突是十分常見的,製作人與投資方提出修改意見也常有發生,編導的沖突與磨合在動畫領域中主要表現在原作與腳本間、製片人與導演間。宮崎駿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創立之初推出的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就是根據小說家角野榮子的原作改編,因為影片加入魔女奇奇失去魔力的情節,曾被原作者認為有違展現魔女奇妙生活的作品精神而遭到強烈反對[2],雖然最後雙方做出了改編的妥協,但無疑原作者的意圖是導演意圖的干擾因素之一。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宮崎駿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只製作了《魔女宅急便》與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其餘作品的原作、腳本、導演、人物設定、分鏡全由宮崎駿一人完成,配樂設計也是由合作數十年的老搭檔久石讓完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製片人德間康快、高田熏等人則是以有名的從不幹預導演的任何製作工作而與宮崎駿保持了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可以說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真正實踐了「導演作者」的自覺意識。宮崎駿作品的主要題材與重復主題也是十分明顯的,以《風之谷》聞名於世的關注自然,批判戰爭與破壞的「環保教父」頭銜在其後的《幽靈公主》、《天空之城》中得到反復印證;每部影片中必然出現的「飛行」場景;每部影片必然出現風格細膩的水彩寫實風格自然景觀;絕大多數影片主角都是特定年齡段的青少年;絕大部分鏡頭由細致的手繪畫面製作…這些主題與表現上的特點已經形成導演本人的獨特烙印,成為宮崎駿的個人風格標志。

可以說,即使沒有任何真人明星演員,宮崎駿及其吉卜力動畫工作室通過系列動畫影片已經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宮崎駿世界」,打上了本人鮮明的藝術烙印,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吉卜力出品」甚至成為票房的保證,每部影片都是當年日本國內票房冠楚。即便是常被人忽視的動畫形態,只要打破「給兒童看」這個藩籬,導演也能實踐自己的藝術意圖,甚至由於人物、背景、色彩等畫面設定上的自由性還能更方便的以一以貫之的方式實踐導演個人的主題與風格追求。

2、寫意的美學追求

寫意本是與「工筆」相對的中國畫技法,強調以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從而表達作者的意境。簡言之,寫意是以看似簡單的筆觸體現出描繪對象的精髓。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畫面線條都十分簡單,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繪原圖為基礎製作出來的2D畫面,畫面立體感全部依賴色彩表現,主色調突出,色彩柔和豐富。但所有的宮崎駿電影都以流暢的視覺觀感與明亮的色彩成功傳達出影片的情緒,令觀看者腦海中久久留下那簡單卻純凈的意境。以任何美術研習者都能具備的技巧繪畫製作的電影如何給人們產生觀看的愉悅?這就是寫意的境界。

動畫藝術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包括造型、動作、語言、繪畫和聲音等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又以不同的方式在動畫形象上集中表現,構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6]。宮崎駿的寫意手法就在於動畫形象的整體意境描繪上。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一部繪畫作品打動觀眾的方式在於以畫布、色彩等物質事物達到一種平衡的形狀,從而組成一個蘊含著畫面要素的能動關系、充滿著張力與馳力的空間,即所謂的藝術作品的「幻象」[7]。借鑒這種分析畫作的觀點來分析宮崎駿電影中的畫面,即是以色調、角色造型、表情細節、背景設計等合力營造出整體的獨特「畫風」空間。比如《龍貓》中的大龍貓,以簡單的灰色調與毛邊橢圓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與富有變化的眼睛和鬍子,並添上與巨大身材不相稱的小爪子與尾巴這些細節,寥寥幾筆背後是深厚的畫風積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質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龍貓出現的場景設計在臨近森林的農田中或者是樹上,以淺綠這種生動活潑的色調為主要背景,既有細膩得連經絡都畫出來的樹葉,又有以簡單化高光與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農田,再加入幾束陽光投射的光線細節描繪,便將畫面襯托的生機勃勃。宮崎駿式「幻象」的營造在於對畫面傾注的充沛情感,以寫意的手法描繪角色,但是又利用畫面的每個細節同時向觀眾傳遞關於角色的情緒,因而成功營造出獨特的浪漫主義意境。

宮崎駿本人比較排斥電腦技術,他堅持在其製作的動畫電影中不使用任何電腦技術,看似簡單實則深厚的寫意意蘊才是他真正打動觀眾的美學理念。

3、民族文化的輪廓

同樣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將龍貓這一角色與迪斯尼2001年製作的影片《怪獸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個對比;皮克斯在設計表現「毛怪」這一主角時所採取的是全球最先進的3D技術,毛怪身上的絨毛多達300萬根以上,為了詳細表現出每根絨毛,並且在動作上同時表現出重力感與靈巧度,皮克斯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專門開發了一種用於建模設計的電腦軟體[8]。製作方花了巨大的代價試圖表現一隻「可以亂真」的怪獸,影片中以毛怪的動作為表現重點,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節安排緊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與心理的刻畫反而略顯牽強。而輪廓化二維化的龍貓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卻以鄉間森林中憨胖可愛的精靈形象留在了每個孩子的心中,「龍貓」一詞與「巨大柔軟憨胖精靈」建立起了意指鏈,影片播出後龍貓形象的毛絨玩具在整個亞洲大受歡迎,至今仍在生產。也許這兩位主角甚至這兩部動畫電影的審美差異折射出的也是東西方之間的審美差異,以漢文化圈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歷來貫穿「天人合一」的理念,從觀看畫面時的視覺習慣到把握概念時的認知習慣,東方文化都傾向於從「整體」上著手,具有追求整體和諧的習慣;尤其是宮崎駿的美學理念向來在於以柔美舒緩的筆觸營造整體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與意境美觸摸觀眾的心靈。而發軔自歐洲的西方文化則以「人物對立」的理念來統攝其世界觀,視覺習慣上關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關心結論,西方觀眾尤其是美國觀眾也更習慣接受主角在畫面中心不斷地行動、打鬥。

藝術無時無處不與主體、社會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它總是某種社會文化類型的模型。文化在賦予一個民族以表達方式時,也賦予了該民族觀察這些藝術的眼光。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潤著日本社會文化的審美特性與個性輪廓。

(1)日本社會與平民主角

在《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中,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是一個強調團體與一致,以「恥感」為道德標準的社會,各自擁有固定的角色與責任、傾向合群低調的人群就像同質的汪洋。低調與寡言的日本人面臨著職業與家庭的角色責任,背負著社會既定的壓力。「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被完整移植到了日本社會,並在此之上置入「國家神道」的信仰核心,個人主義在這個社會是不被提倡的。在這種提倡團隊精神與社會規則的社會精神下,我們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少女少年,連魔女都是穿著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見義勇為的飛行員也是一頭豬(《紅豬》);嚴格來說他們根本不算英雄,他們只是通過戰勝生活與心靈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幫助了身邊的人也幫助了自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在每部影片中並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讓觀眾目睹著身邊的平凡人與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長的荊棘路中發生變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於社會文化性格對個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在觀感撼動性沖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宮崎駿所選擇的是後者。

(2)自然神靈與和而不同

日本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多種宗教並存[9],與此對應的便是多神的觀念。多神觀念的源頭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神道教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界諸神,日本各地可見的神道神社就多出於山嶽信仰而修建。敬畏山嶽、河流、森林等自然神靈雖然看起來與現代社會的開發背道而馳,但多神與自然神靈的觀念伴隨著人類學傳承而滲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龍貓》的創作就直接源於宮崎駿本人幼年聽過的傳說;而《千與千尋》的原片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就是日本文化中用來表示孩子突然不見或失蹤的說法,意為被神靈藏起來了;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自然神靈的存在理所當然。

在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中目睹的是摧殘自然的現狀,被稱為「環保教父」的宮崎駿常常在影片中展現人類對信仰的漠視與大自然沉默的報復,也許不只是對於環境惡化現狀的危機感使然,導演更想從自然神靈與現代社會和諧存在的理想圖景中召喚那逝去的尊敬自然的崇敬之心。不論是《幽靈公主》中人類與森林生靈血淋淋的戰爭,還是《千與千尋》中各路神靈悠然自得的異世界,「和而不同」是導演在其所有作品中設定的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中徜徉的觀眾也能回味起日本民族敬畏自然的時代。

(3)含蓄深遠的淡雅之美

「含蓄」可以說是概括以儒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美術、文學理念的關鍵詞之一。表現在影片的審美領域,即是「其中深意,欲說又止」的敘事方式,以及傳承自「物哀」情結的婉轉淡雅氣氛的營造。

宮崎駿動畫電影常常在120分鍾以上的時間里陳述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並安排一段極其復雜的劇情,在人物關系與背景架構交代清楚後,影片便圍繞一個核心情節展開,但高潮的鋪陳舒緩,主題立意深遠,導演有意無意不交代徹底的一些細節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想像空間。如《幽靈公主》中著名的結尾台詞「一起,活下去」,又如《千與千尋》中帶著些許悵然的千尋離開異世界的腳步,再如《天空之城》中載著生機緩緩升空的大樹之城等等,沒有「從此幸福快樂」的結論讓人安下心來,這種欲說還休的敘事方式以及一些刻意的細節懸念交代,類似於繪畫中的「留白」技法,於空白處留出想像的空間,邁入這處空白的觀眾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導演的世界,這與好萊塢動畫電影的直白單調相比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物哀」則是由《源氏物語》在日本社會所開啟的一種審美意識,淡淡的哀傷,婉轉的情意自公元1世紀以來就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3],就連日本的國花櫻花也是充滿著繁茂枝頭轉瞬即逝的哀婉與悲傷,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以小說《古都》、《雪國》中物哀、風雅、幽玄這一獨特美感與日本文化的內在精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浸潤在日本文化中的藝術家無不受到「物哀」情結的影響,宮崎駿的作品當然也不例外,即便具有充滿異域文化的場景設計,影片的情節內容等仍是十足的東方味。如《天空之城》中孤獨的機器人伴隨著大樹上的都市飛向太空,《幽靈公主》中為了各自生存註定要斗爭下去的雙方,《紅豬》中寧願變豬、常常留給吉娜期望與等待的波魯克等等情節的安排,充滿著無奈與感傷。而體現在人物關繫上,導演則常常描繪一種少年少女間的朦朧傾慕或嚮往之情,人物細膩的表情、目光移動與面紅向觀眾訴說著心中情愫,婉轉淡雅,甚至根本不曾言說過的情感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有力感染觀眾,以意蘊取勝。

三、結語

作為人類想像的產生物,動畫電影這一類型與傳統電影源起同步,目前不少優秀動畫電影都能以深刻的思想與意蘊在藝術與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不少動畫電影導演還能以獨特的作者意識使動畫這一形式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客觀的立場與審美角度出發,在與傳統電影平等的視角下對動畫電影給予應有的關注與解析。有趣的是,隨著全球電影廣泛使用進而依賴CG技術,流行商業電影的畫面開始有了追求「以假亂真」境界的傾向,也許押井守曾預言過的「所有電影都將成為動畫」的時代真的並不遙遠

『肆』 中外動畫經典動作賞析三千字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伍』 西華大學的動畫系怎麼樣

西華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動畫專業比起專業院校來說稍微差一些,和同等院校來說差不多。

動畫系分兩個專業:

動 畫 (本科、學制四年)

專業方向一:二維動畫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堅實的原畫動畫創作繪制水平、能從事影視動畫、網路動畫等二維動畫的策劃、設計、製作及教學工作的具有多種應用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動畫基礎、原畫基礎、素描、速寫、色彩、軟體應用、藝術創意、外語、漫畫製作、佳作賞析、影視基礎、二維動畫短片製作等。

就業范圍:專業動畫公司、電視台、電影廠、報社、出版社、網路媒體、廣告公司、電腦游戲軟體開發、環境藝術、房地產、大型企業、相關院校及科研單位等。

專業方向二:三維動畫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堅實的雕塑基本功,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能從事三維動畫、三維游戲造型的策劃、設計、製作及教學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速寫、外語、雕塑創作、原畫動畫基礎、佳作賞析、影視基礎、漫畫製作、三維軟體應用、三維動畫短片製作。

就業范圍:動畫製作機構、電視台、電影廠、廣告公司、電腦游戲軟體研製、音像出版、設計公司、網路傳播、相關新聞與教育單位、大型企業形象策劃設計。

影視動畫 (專科、學制三年)

專業方向:動漫設計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堅實美術基礎及動畫漫畫設計技能,能從事卡通形象設計、動畫基本造型、漫畫創作、動漫標識的策劃、設計、製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基礎、外語、素描、色彩、速寫、漫畫製作、動畫基礎、佳作賞析、影視基礎、創意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

就業范圍:動畫製作機構、電腦軟體及游戲開發、各類廣告設計公司、出版印刷機構、影視傳播單位。

西華大學(Xihua University),簡稱「西華」,是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屬重點的綜合性大學,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試點高校之一,擁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同時具有向全國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學校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截至2015年5月,學校擁有校本部、彭州校區和人南校區三個校區,校園總面積3000畝。下設22個學院,開設80個本科專業。有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12個工程碩士領域。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800餘名。全日制在校學生3.8萬餘人,研究生2000餘人。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招生,並招收空軍國防生和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運動隊學生。

『陸』 原創動漫賞析文章,600到800字!要原創!

我的秘密花園

我的秘密花園

動漫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秘密花園。我用記憶鎖住了那些難以忘懷的動漫情結。在它們潛移默化的滋潤下,我如一株快樂的向日葵,在接受夏雨的洗禮後,迎著陽光綻放出了最燦爛的笑容。

幼兒園里,我最盼望的事就是早點放學,我要回家和爸爸一起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當老師的爸爸每天黃昏從一所大學趕到幼兒園來接我,然後帶我去買點心。我坐在自行車的後座上,沐浴著古銅色的陽光,開心地唱著:「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輕柔的風兒揚起我潔白的裙角。「爸爸,我唱得好聽嗎?」「好聽,好聽!」爸爸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依偎在爸爸身邊,咬著香濃可口的麵包,我見證了天真可愛的大頭兒子和善良親切的小頭爸爸的成長足跡,這對親如朋友的父子也見證了我和爸爸一起走過的日子。《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與博愛,「平等自然的一家人和諧地溝通交流」這種家庭標准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了我的家庭。

相差三歲的堂妹小含和我都很愛看《葫蘆兄弟》,這部動畫片使我們之間因思想差異而產生的導火線一再熄滅,大家終於有了共同的話題。看了第一集,我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想看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可惜大人們只准我們每天看兩集,看不到動畫片的時候,我們就猜下面會發生什麼事,你一言,我一語,但總能在爭論後得到一個共同的、相對可信的結論,我們樂此不疲,從不覺得乏味。黑白分明的正邪兩派不斷交火,蛇精使用奸計,我們就會氣憤不已,葫蘆娃們商量妙計,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最後葫蘆娃們齊心協力戰勝了妖精,終於春回大地,冰凍的世界一片鳥語花香!我們每看到這一幕,都會站到床上,興高采烈地歡呼雀躍,甚至是熱淚盈眶!記得後來我上五年級時,一次體育課因下雨只能呆在室內看動畫片,誰知播放的就是《葫蘆兄弟》,連我在內一大片的同學都說老片子太幼稚了。可是我寫著寫著作業,耳朵就不知不覺豎了起來,我就乾脆停下筆來專心致志地盯著電視,調動了所有的感官捕捉葫蘆娃的一舉一動,似乎是在和五六歲時的記憶做著比較。下課了,正巧一集播完,可他們究竟如何打敗了妖精卻不得而知。耳邊傳來一大片的嘆氣聲,我環顧四周才發現班裡沒幾個人在做作業,大夥兒全都被劇情吸引了呢!記得第一次看《葫蘆兄弟》時,我和堂妹小含就勵志長大了要當一名警察。

古典神話和民間傳說經過動畫片的演繹更加扣人心弦。《西遊記》我零碎看了一半。上小學時,一個叫芊芊的同學告訴我她小時候看到孫悟空因戴上緊箍而無法打妖精時,她都會難過地哭泣。純真的年代,動畫片的力量就是這么大!《阿凡提》是一個個充滿趣味的令人深思的小寓言組成的;《花木蘭》和《寶蓮燈》中那些著名的台詞和富有穿透力的主題曲直到今天仍然縈繞在我的耳邊。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部怎樣唯美神化、感天動地的動漫作品哪!書院中彌漫著相思的芬芳,那顆敏感的心早已融化在彼此溫暖的眼眸中。《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與桃花中的翩翩飛蝶的精美畫面完美結合,給人以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視覺、聽覺的心靈夜宴!

歐美動漫電影以鮮艷的色彩、強烈的音效、誇張的造型沖擊著我的視線。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就能享受到豪華的動漫大餐,何樂而不為?

我和爸爸曾看過兩遍《海底總動員》,前些日子又看了第三遍,友情、親情的力量是無窮的——每一次我都會在點點淚光中感受到這個真諦。還有一部國產動畫片《小白流浪記》也是說母女相散,女兒小白在風雨中長大,重新回到了家人身邊。小白的一路成長是用她的汗水、淚水築成的,大家給予她的博愛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野蠻任務》是上初中時 ,因我們音樂課上得又快又好,老師鼓勵我們才放的,片中的那隻無尾熊,配音也不知是東北話還是四川話,反正十分有趣,他頭頂著半個菠蘿,舉了個閃閃的玩具火炬,擺了個模特姿勢,這一幕讓全班同學都捧腹大笑;《加菲貓》一、二其實都很好玩,當然二的動畫技術更加逼真。和好友鷥雨一起去看的時候,差點笑得岔氣;《史瑞克1》是一個叫水心的小學同學推薦給我的,我想這部影片無疑是給當時是小眼睛、有一點點小自卑的我很多教誨,讓愛的種子在一個人的心底發芽,他的外貌就會變得更加美麗……這些動漫電影拍的大多數是幾個夥伴為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最後獲得成功的故事。這也不難反映出「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

日韓動漫赫赫有名。我的表姐就非常愛看《名偵探柯南》。雖然我對柯南沒什麼興趣,可我還是「奪人所愛」——從我同桌那裡搶了一張柯南的貼畫送給表姐。美術老師向我們推薦了日本漫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我發現宮崎駿的動漫山遍野作品自然朴實——沒有許多花花綠綠的修飾,反倒浸透著鄉野特有的泥土樹木的芬芳。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貓》了。一群神奇的小精靈快樂地在鄉下奔跑,只有純真無邪的小孩子可以捕捉到他們的行蹤……

上了小學,我記憶深刻的動畫片大概只有三部了。《馬丁的早晨》讓我浮想聯翩,五十二個風格各異的故事像五十二個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每次都給我不同的感受。馬丁、郭莫、羅娜的患難友誼,更讓我嚮往無窮;《鴨子偵探》則充分滿足了我的好奇心,這部充滿邏輯性的智慧動畫處處充滿懸念,梅小姐的破案結局出人意料卻在情里之中。我非常想從網上下載這部動畫片,可惜一直沒找到下載地址,這成了我的一個遺憾。

六年級我畢業了,擇校後的那個暑假,我過得非常愜意。我把《哪吒傳奇》全部看完了,勇敢機智的哪吒、善良清純的小龍女和好吃貪玩的小豬熊,無一不閃耀著正義的光芒。

中國的動漫事業正在漸漸復甦,歷史與未來的完美結合將成為中國動漫的新新亮點。我期待著古典情愫與時尚元素穿越時空融合在一起,成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動力和每一個成人的返童神葯。

也許在成年後一個寧靜的午後,我漫步在秘密花園,彎腰拾起一片片柔美的花瓣,淺淺的花瓣上隱約浮現出一個個動漫人物。於是記憶如春潮,漫過了歲月的地平線……

『柒』 動漫電影觀後感500或400多字的

乘風而活
文/夢里詩書

宮崎駿,不論怎樣的故事,他的作品總能予人一種洞徹心靈的魔力,72歲的他作品從不曾涉及真實的過往,但《起風了》這部被其自已稱為「收山」之作的動畫,雖然以日本最敏感的二戰話題為背景,戰斗機設計員堀越二郎為主人公,卻依舊講述著一個如雲般純凈無暇如夢如幻的故事。

電影《起風了》並不是一部如同《龍貓》那樣為孩子准備的電影,而是一部以堀越二郎為切入點展現宮崎駿直面二戰日本對夢的探索,電影雖然以堀越二郎的個人經歷為主線,但思想卻是宮崎駿賦予的,因為就目前現有的資料中絲毫找不到真實的堀越二郎「反戰」的例證,在宮崎駿的《起風了》中,堀越二郎是一個深愛飛機,一生追求設計最美的飛機的飛機設計員,他的夢想無關於戰爭,只是因為身處一個戰亂的年代,作為飛機設計員的他並沒有著太多的選擇,電影通過堀越二郎「夢」的表述,年少時渴望飛行的他夢中與義大利飛機設計大師卡博洛尼的相遇,而之後夢中的堀越二郎與卡博洛尼多次的相遇貫穿了整個電影,夢中的他們討論著飛機,卡博洛尼對於將飛機用於戰爭的無奈,以及堀越二郎設計的那架潔白無瑕象徵著和平與夢想的白色飛機,如果說在電影中的真實是堀越二郎的本尊,那麼夢中的堀越二郎則是宮崎駿自已,電影以這樣的手法刻畫出了一個渴望追求夢想卻又無意戰爭極具張力的人物,電影中的堀越二郎更如同其真實人物與宮崎駿的合體,這樣構思獨特的作品,展現了堀越二郎夢想的執著和一種無關於戰爭及其他的純粹。

作為電影的片名《起風了》「風」成了貫穿整部電影最為重要的元素,他一面成為二郎夢的載體,而另一面則成為了電影中二郎與女主菜穗子愛的宿命,電影中是「風」讓二郎與菜穗子在火車上相遇,又是風讓兩人在旅館中相知,而最後菜穗子的故去化作的也是風,這部作品在詮釋著戰爭年代對夢執著的同時,更展現著一種宮崎駿電影中愛溫柔的魅力,這種魅力並非很多電影中「無愛不電影」的俗媚,而是對堀越二郎夢的釋放,電影中顯有戰爭場面的描繪,二戰日本戰敗是個眾所周知的結局,在零式飛機成功後,《起風了》直接跳過了戰爭,直面最後堀越二郎憶夢亦幻走過無數自已親手設計的飛機殘骸,走出烏雲,「起風了,我們還要努力活下去」這是菜穗子隨風而逝的告別,更象徵著戰後的日本,雖然承受著戰爭自種的苦果,但依舊為了夢想努力拚搏勇敢的向前活下去。

有人說《起風了》隱瞞日軍罪行,同樣其作品在日本國內也飽受右翼詬病,宮崎駿創作這部作品時不可能想不到面臨的壓力,但他還是一如堀越二郎設計零式戰機創作了這部可能是其收山之作,當我們卸下有色的眼睛拋開偏見,《起風了》對於戰爭的反思不是一種說教,是一種超現實的批判,而在此之上對夢想的追尋,有夢就當乘風而活,這或許就是宮崎駿所最後留給我們的。

『捌』 動漫影評怎麼寫

http://tieba..com/f?kz=47912129

http://www.totoro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1886

影評和議論文差不多
首先應該提出自己的觀點
再去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果是初學者應該少用專業術語~!
如用的不恰當就有不懂裝懂的感覺~!
那樣會讓你的影評大打折扣~!

寫些故事的要點和你看了以後的感受就可以了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玖』 適合大學生看的動畫片,不要太幼稚,介紹幾部。

相當多……
懸疑片:屍鬼 心靈偵探八雲
SF類:超級機器人大戰OG
戀愛類:緣之空 赤色約定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勵志(?)類:爆漫(食夢者)
喜劇類:TO LOVE 烏賊娘 MM一族 天降之物、天降之物F
美式漫畫:鋼鐵俠(此為動畫版) Heroman
治癒類:信蜂、信蜂2REVERSE
架空(玄幻)類:魔法禁書目錄、魔法禁書目錄2 Angel Beats!
熱血類:火影忍者、死神、龍珠·改、海賊王

輕小說改編:刀語 K-ON(輕音少女)

電影:fate stay night劇場版、EVA:序、EVA:破

其他還有很多,我著重介紹了一下最近新出的和經典的。總會有你喜歡的吧。

『拾』 請你回憶看過的動漫影視作品,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部影片對其進行簡要分析及賞析。

《銀魂》
我覺得銀魂是一部很好的動畫作品。
裡面的人物雖然不是很美型,但他們的精神、性格,他們的所有都把我給吸引了。
裡面的人物平常看起來,都很懶散;不可靠;只會搞笑、吐槽。但是,一道關鍵時刻,他們都很可靠,很強,很注重友情、親情,為了這些,可以放棄一切。這些人物,不論是誰,陌生人、壞人、好人、敵人,他們都會去幫助這些人,會讓別人領悟到真理。
在很嚴肅的時候,他們會莫名其妙的出來搞笑。
在搞笑的時候,會突然一下子出來很多的大道理,讓人感觸深刻。
在非常感動,看哭了的時候,他又會突然一下子,出來搞笑,讓人苦笑不得。
銀魂,它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