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中國詩電影發展史
擴展閱讀
電影中國機長起飛前片段 2024-05-20 15:03:21
1988版美國電影蛇妖 2024-05-20 15:02:45

中國詩電影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2-11-08 14:05:04

❶ 中國電影發展史包括哪幾個時期

1嘗試時期(1905-1923。
2、探索時期(1924-1927 3、商業競爭時期(1928-1931):4、變革時期(1932-1937): 5、非常時期(1937-1945 6、豐收時期(1945-1949): 7、十七年電影(1949-1966):
8、禁錮時期(1966-1976):9、再探索時期(1977-1992 10、市場化時期(1992至今

❷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2)中國詩電影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❸ 中國詩歌的發展史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採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朴、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傑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傑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運用七言句法,表現了個人的不幸和對社會不平的抗議.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眺(464左右--499).謝眺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傑」之後,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徵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鶴雀樓》詩意高遠,富於啟示性.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盪、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於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江雪》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蘇小小墓》、《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於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面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8--1048)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盪西昆體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郁、激憤之情.陸游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面目的楊萬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於唐代的詞,鼎盛於宋代.唐末的溫庭筠(812--870)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後人稱為「花間派」.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在詞的發展史上佔有較高的歷史地位.他後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貼切的比喻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宋初的詞人象晏殊(991--1055)、歐陽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沒有脫離花間派的影響.到了柳永,開始創作長調的慢詞,自此,詞的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到了蘇軾,詞的題材又得以進一步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作之中.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1049--1100)和周邦彥(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詞人.秦觀善作小令,通過抒情寫景傳達傷感情緒的《浣溪沙》、《踏莎行》、《鵲橋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彥不僅寫詞且善作曲,他創造了不少新調,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聲律嚴整、適於歌唱、字句精巧、刻畫細致,代表作有《過秦樓》、《滿庭芳》、《蘭陵王》、《六丑》等.在兩宋詞壇上,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臨國破家亡的危局,詩詞作品多表現作家們的愛國之情,辛棄疾被譽為愛國詞人,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影響,陳亮、劉過、劉克庄、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
南宋後期的詞人姜夔(約1155--1235)最為著名.姜詞絕大多數是紀游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中,更多的是慨嘆身世的漂零和情場的失意,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怨慢》.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注意修辭琢句和聲律,但內容欠充實.
詞在南宋已達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詩詞乃退居其後.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朴,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帶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帶著不同於其他白話詩的鮮明藝術性,為新詩奠定了浪漫主義的基礎.《女神》也是新詩真正取代舊詩的標志.它成功地創造、運用了自由體形式,將新詩推向新的水平.
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徵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創作了大量的自由體詩,他們的詩多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覺醒後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追求與苦悶.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較為突出.他的詩突出地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詩表達了作者不靠施捨、踏實求索的願望.還有《匆匆》、《自從》、《毀滅》等詩都表現了歷經坎坷與幻滅,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堅韌.文學研究會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創作出版了《繁星》、《春水》兩部詩集.她的這些詩都被稱作「繁星體」.她的「繁星體」詩多表現母愛、童真和自然之情,滿蘊溫柔、憂愁之風.
怒吼的詩指的是瞿秋白和蔣光赤等共產黨員作家的政治抒情詩,其中蔣光赤(1901?/FONT>1931)的詩最多.他的詩中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惡象》、《中國勞動歌》、《哭列寧》等詩一掃當時許多新詩中的纏綿悱惻之調,充滿了陽剛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詩存在內容較空泛的弊病.
在新詩創作中,愛情詩這一領域當屬湖畔詩社的詩最為引人注目,汪靜之(1902-- )、應修人(1900--1933)、潘漠華(1902--1934)和馮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們的詩中所描寫的愛情大膽而袒露,其間所顯現出的質朴、單純的美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寫自由體詩的馮至(1905--1994)也是比較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既寫愛情,也寫親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詩集.
提倡格律詩的是新月派.聞一多(1899--1946)為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提出建設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並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作實踐.聞一多有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貫穿始終.此外,他的詩還表現了「五四」時期積極向上,進取追求的精神風貌.他的藝術表現方法是浪漫主義的.他常選擇某一形象來托物寄情.他善用貼切的比喻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他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這一特點對整個格律派產生過重大影響.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冀、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個性解放、追求愛情的詩在徐志摩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文字清爽、明凈,感情渲染濃烈、真摯,氣氛柔婉、輕盈,表現手法講究而多變.他的詩多收於《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詩集中.
幾乎在新月派活躍的同時,象徵派的詩也出現在中國的詩壇上.象徵派的詩既不真實描寫,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採用不同於常態的聯想、隱喻、幻覺、暗示等手段製造朦朧、神秘的色彩.李金發(1900--1976)是象徵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為幸福而歌》等詩集.他的詩反映了「五四」之後一些知識分子面臨茫然的前途時而產生的悲觀情緒.李金發被人稱為「詩怪」,是因其詩怪誕,可讀性較差,但他的詩也有許多成功之處,如詩中大量形象鮮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強烈的感覺等皆為許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績較為突出的象徵派詩人還有王獨清、穆木天和馮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詩派以高昂的戰斗激情領詩壇一派風騷.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他的詩熱情頌揚無產階級革命,生動描繪工人運動的戰斗場面.因為有實際斗爭經驗,所以他的詩感情充沛而真摯又不流於空泛,藝術風格朴實、粗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們的詩》等.左翼詩派的重要代表團體是中國詩歌會.他們的藝術主張是詩歌大眾化,倡導詩歌面向下層人民,歌唱抗日救亡運動,代表詩人是浦風(1911--1942).
新月派之後,描寫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現代情緒的現代詩派興起,戴望舒(1905--1950)是現代詩派的主要詩人.他因1928年發表的《雨巷》一詩而獲「雨巷詩人」的美名,曾出版過《我的記憶》、《望舒草》等詩集.這些詩作集中表現了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感和孤獨感.他的詩大量採用象徵意象,但因貼近主觀情緒,詩意雖曲折、朦朧但並不過於晦澀.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鮮而貼切.富於節奏感是他的詩的另一特色.
抗戰後詩壇上最重要的詩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詩人是胡風、艾青、田間、亦門、魯藜、鄒荻帆等.在他們的創作中,政治抒情詩佔有很大比重,內容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呼喚人們的抗敵鬥志.七月派在藝術上注重以熾烈的激情去撞擊人們的心靈,而不講究文學的雕琢、修辭.質朴、粗獷、奔放是七月詩人共有的藝術特色.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發表諷刺詩的筆名.他在這一時期的詩結集為《馬凡陀的山歌》,這是當時國統區最有影響的政治諷刺詩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謠、小調寫成,輕松、詼諧而又銳利、潑辣,鋒利的筆鋒掃盪了末日社會的各個角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他們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森林詩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嚴陣的《老張的手》,未央的《祖國,我回來了》,李瑛的《軍帽下的眼睛》,公劉的《邊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顧工的《喜馬拉雅山下》等.此外,詩歌形式有所創新,吸取民歌營養的信天游、接受外來影響的階梯式、新格律詩等形式相繼出現.
50年代未60年代初,詩歌興起了新民歌運動,發展了傳統民歌.政治抒情詩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在60年代出現,郭小川、賀敬之是當時兩位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長篇敘事詩的豐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將軍三部曲》以新穎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譽詩壇,李季的《楊高傳》、聞捷的《復仇的火焰》、韓起祥的《翻身記》、王致遠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釗》、田間的《趕車傳》等也都別具特色.
但取得成績的同時,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不夠豐富的缺點.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復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❹ 我國的詩歌發展史是怎樣的

1、詩經:《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詞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2、楚辭: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

楚辭發展了詩詞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3、漢賦: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詞形式。

4、唐詩: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

5、宋詞:經過了唐詩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詩無以為繼。但是宋代詩人另闢蹊徑,也走上了不遜色於唐詩的另一高峰。唐詩重在自身感情的迸發,文辭華美,故顯得肥腴;而宋詩重在理趣,在平淡無華的詩句中見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顯其瘦勁。

北宋大家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南宋出現了宋詩的頂尖的天才詩人陸游,酷肖李白的才華、強烈的愛國精神、多種的詩歌風格,使陸游成為宋詩第一人。同時期還有閑適自然的楊萬里,後來南宋末出現鬆散的江湖詩人群。

6、元曲:在元代登壇樹幟、獨領風騷的文學樣式是元曲。而人們通常所說的 元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的曲辭,它是戲劇這一在舞台表演的綜合藝術的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散曲則是韻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員,是繼詩、詞 之後興起的新詩體。

7、現代詩:「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

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朴,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4)中國詩電影發展史擴展閱讀

詩歌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

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❺ 中國電影史分為哪七個時期主要藝術特徵是什麼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

❻ 求中國電影發展史

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了中國的電影史

發展時期(1922-1926)
1923年,由於「明星」公司開拍的《孤兒救祖記》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同時獲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業家注意。很多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開辦電影公司。他們扭轉以往將電影視為游戲業的觀念,認為電影是一種「將要成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業」。據統計,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這些公司當中,雖然許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電影也沒有拍成。但是眾多公司的出現,造就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盛時期」。

危機時期(1927-1930)
1927年發生的4.12政變,北伐戰爭失敗,國共合作破裂。時局驟變的情況之下,中國電影界的方向亦發生改變,陷入危機。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統治國內市場,溝通海外貿易。上海六間規模較大的電影機構,包括「明星」,「大中華百合」,「民新」,「上海」,「華劇」,「友聯」聯合起來,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六合公司專責各公司的發行事務,而製片事務仍由各公司自己負擔。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國內電影粗製濫造的風氣,直接導致上海20多家小規模的電影公司倒閉。另一方面,曾與「明星」「大中華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此時亦在南洋設立營業部,在影片發行上與六合公司抗衡。

左翼電影運動(1932-1937)
1930年,這批文藝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聯盟。同時文藝界的其他左翼團體亦紛紛成立。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請夏衍、阿英和鄭伯奇三人進入明星公司,擔任編劇顧問。1932年7月,「左翼劇聯」成立了影評小組,並先後在上海各主要報紙的副刊上刊登影評。這一系列行動之後,左翼電影工作者已開始可以在電影製作和觀影意識上影響著中國電影的發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為組長的電影小組。同年,估計各電影公司總共製作的70餘部電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進步傾向的約佔了三分之二。所以這一年又被稱「中國電影年」。

中國抗戰電影(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從當年的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起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為止,上海進入它的「孤島」時期。「八·一三」戰事改變了中國電影的版圖,上海影業遭到極大的打擊,很多製片廠毀於戰火,影人紛紛西去內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棄了電影事業。不過,隨著「孤島」偏安一隅相對穩定的局面的形成,新華影業公司首先乘影壇凋敝、無人競爭之機恢復拍片,大受歡迎。到1938年,經歷了戰火洗禮的上海電影業居然又達到了自己的一個新的繁榮期。

戰後中國電影(1946-1949)
1945年8月15日,雖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八年抗日戰爭,但是國共兩黨的內戰旋即展開,社會依然動盪不安。國民政府接收了原來由日本控制的電影企業。包括華影、滿映。擴大了中電、中制、中教、農教。建立了長制、實電。在解放區里,延安建立了延安製片廠,西北電影工作隊;在河北建立了華北電影隊;原延安電影團亦前往東北建立東影。而民營電影企業方面,最重要的兩家是昆侖和文華。這個時期很多優秀電影出自於這兩家製片廠。昆侖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氣魄的電影史詩和忠於現實主義的影片最為著名。

❼ 中國電影史的六個發展階段是怎樣劃分的並闡明時間劃分的依據。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2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今日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3 武術動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個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從以下幾點探討。

3.1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丑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游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3.2 成龍

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劃》、《蛇形刁手》、《奇跡》、《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3.3李連傑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傑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哄動場面,反映了李連傑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傑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傑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與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4 中國武術動作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4.1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十分重視與關注,如張藝謀近年來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劍指奧斯卡,而且都是與武術動作片有關的電影。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卧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卧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卧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卧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我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4.2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杠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卧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卧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版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卧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跡,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全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4.3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後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制,「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里,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劍是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盪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4.4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傑的《少林寺》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卧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5 結語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同時更富於娛樂價值。電影正是反映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一個體現,而武術動作電影又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術能夠與電影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