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有國產電影保護月政策的國家
擴展閱讀
亞裔女孩主演的美國電影 2024-05-16 02:51:31
美國電影大動物襲擊城市 2024-05-16 02:44:18

有國產電影保護月政策的國家

發布時間: 2024-05-02 02:27:38

1.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中國獨有的嗎

基本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有,包括美國,在上世紀好萊塢沒有成型時也有對歐洲的保護政策。
沒有的例如墨西哥,國內電影行業直接崩盤

2. 暑期檔的國產電影保護月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家電影局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2004年口頭下達的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這段時間則被媒體和業界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保護月存在的初衷,是為完成國片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

3. 借力政策,「國產電影保護月」就真的贏了嗎

偶然在某網站上刷到一個話題,叫「中國真的需要國產保護月嗎?」

當時,我就沉默了,作為一名正在進階的電影發燒友,以及窮忙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的眼淚簡直要流向太平洋了。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非常的疲軟以及混亂,國家某局決定採用分賬的形式,引進國外電影,以促進電影行業的發展。由於引進數量有限,質量也相對上乘,所以也叫進口大片。(so,國外也是也有爛電影的,只是沒有被引進而已。)

所謂的分賬就是,我給你市場,你給我錢。給不給市場,什麼時候放開市場,我中國這方主導。所以國外電影被某局壟斷經營,而國產電影則自產自銷。

電影市場逐漸出現活力之後,國產電影的形式依然非常嚴峻,許多時候根本就無「質」招架國外電影的沖擊。在國產電影生死存亡之際,國家電影局明智地下達了一個口頭通知:希望各大影院支持國產電影。

這個不成文的「口頭通知」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由頭。但是,官方是否認這個說法的。官大大說,「寶寶很委屈,寶寶從來沒有明文規定過保護月。」

官方不成文的規定,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每年的暑假檔以及2月的春節檔,各種類型的國外電影在電影院集體銷聲匿跡了。主旋律電影、賀歲大片、國產小眾電影爭相上線。出現了國產電影欣欣向榮的景象。要知道暑假檔是全國學生放假的日子,春節檔是全國人民放假的日子。有錢有閑的人多了,去電影院的人自然也相應增多。

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上映的電影,可謂是占據了天時地利,那是否意味著票房增長呢?

這幾乎毫無疑問是的。一方面,看電影的人都被集中了;另一方面,一些平時沒有機會上院線的電影在保護下上映了,而稍微有點口碑的電影排片量也會大大增加。

那是否意味著,我們的電影一定有高票房呢?

這就不見得了。今年暑假上映的國產電影少說十幾二十部。除了《戰狼2》之外,其他的票房並不盡如人意。這也是《戰狼2》成功的關鍵因素。影片質量相對過硬,暑假檔的所有電影質量根本就沒有辦法跟他硬碰硬,中國龐大的觀影人群幾乎都集中在這部電影當中。

另一關鍵因素則是托國產保護月的福,如果它跟《敦刻爾克》、《蜘蛛俠·英雄歸來》、《猩球大戰》等好萊塢大片同時上映,想必《戰狼2》也沒有辦法一家獨大,觀影人群勢必分流到其他地方,要最終斬獲55億票房,想必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一方面,《戰狼2》成為了國產電影保護月最大的贏家。而《戰狼2》的成功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成功。

那麼,同檔期的其他電影到底輸在哪裡呢?

很明顯,就是電影的品質的問題。且不說,在電影不好看的情況下,觀眾不願為了支持國產電影而掏腰包。就算是觀眾願意,觀眾也未必耗得起去看電影的這個時間。一部電影2小時,加上來回和等待的時間,去電影院看完一部電影最起碼要三個小時的時間。如果電影院好看,那還好說,如果電影不好看,我們就浪費了三個小時的生命。羅胖提到過一個「國民總時間」的概念,也提到現代的人是越來越不願意浪費三個小時去看一部不好的電影了。

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娛樂方式,但並不是無可替代的娛樂方式。

最尷尬的場景是,因為電影品質不過關,觀眾不買賬,票房低迷,轟轟烈烈地國產保護月變得無片可保。在在本該繁榮的檔期,電影市場卻出現萎靡不振的情況。今年,要感謝吳京拍出了一部《戰狼2》,不然,少了這塊「遮羞布」,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尷尬局面就會被赤裸裸地掀開。

電影的票房,本身是屬於市場的范疇,市場是買賣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就算是借力政策,也拯救不了國產電影。更確切地說,是就算是借力政策,也拯救不了國產「渣」電影。消費者不替「渣」片買單,則政策無效。然而,《戰狼2》的成功反過來證明,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優質」國產電影的票房是非常有用的。歸根到底,票房還是靠作品說話的。

目前,中國的電影仍然處於一個比較弱勢的階段。政策傾向於保護弱勢片方是無可厚非的。「國產電影保護月」也並非是「中國特色」的產物。韓國、印度、義大利、法國等國家也實行了相關電影保護政策。

上個世紀的「銀幕配額制」是韓國代表性措施,它強制規定,每一個影廳每年必須放映146天的國產電影。一年裡有40%的時間,都在放韓國本土電影,保護力度也相當大。不過,韓國電影的發展並沒有依賴這種被動式的保護。2006年,銀幕配額制規定的天數下降到了73天,銀幕配額制的影響力一再減弱。與此同時,韓國不僅放寬了對國外電影的限制,還取消了電影審查制度,採用電影分級制度。這兩個措施,在放寬了對電影題材的限制的同時,讓韓國的導演們能夠學習、致敬各國好電影,極大地促進了韓國電影的發展。

反觀中國,從從1993年的「口頭通知」開始算起,到2004年「不成文」地明確傳達「6月10號至7月10期間,不鼓勵上映國外分賬大片。」再到今年,妥妥地整個暑假期間,都不見國外大片。「國產保護月」前前後後共經歷了24個年頭。這24年間,中國電影票房逐步上揚,中國銀幕總數成為世界之最,而中國電影的總體質量卻一言難盡。

中國電影保護政策,在短期內,在中國電影弱勢的情況下是個合理的存在。然而,長期存在卻無法改善情況,這就非常尷尬了。政策也應該尋思著,如果作為才能更好促進行業發展了。

「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影響力逐漸失靈,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還是靠作品說話。給市場一個滿意的作品,市場還你一份滿意的票房,多麼互惠互利的事情啊。

作為一個有暑假的電影愛好者,真心希望在我有閑有錢的時候,能給我多一些好電影看。畢竟,我窮得只夠看電影了。

ompo��Ӂ��/

4. 為什麼國內要保護本土電影

我國對電影產業的保護,除了其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之外,還因為其特有的文化和社會屬性。電影產業屬於文化產業的范疇,對電影的消費涉及到對其所傳遞的精神符號和價值觀的消費。近現代以來,通過文化宣傳是我國鞏固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也是我國較為嚴苛的審查制度和文化保護政策產生的原因。雖然國家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在經濟政策上需要採用更為市場化的政策以刺激市場活力,鼓勵內容創新,然而我國對文化產品所內含的文化屬性的非常重視,這意味著對文化產業(包括電影產業)的保護在短時間之內都不會改變。

5. 為什麼要有國產電影保護月

原因如下:

顧名思義就是保護中國電影,扶持中國電影的一項政策。自從2004年,國家電影局下達保護中國電影的扶持政策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在每年的6月到7月(或者7月到8月)就會幾乎只上映中國國產電影,而同時期的外國賣座大片就只能延期上映。

簡介: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動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用於模擬通過錄制或編程的運動圖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來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麗或氛圍的體驗。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術的縮寫,通常用來指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6. 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國產電影是福還是禍

是福也是禍。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國產保護月」就悄然消失。北京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加入WTO時,對於電影保護期限的約定將於2017年到期,國家原本對國產電影的一些保護手段,提前嘗試取消。准確來說,去年是國產電影第一次在暑期檔與進口電影正面交鋒。」

數據顯示,端午節期間,國內票房總收入為6.97億元,與去年同期8.46億元相比,下滑17.6%。具體來看,5月28日至5月30日票房收入分別為2.52億元、2.45億元、2億元。

其中,票房收入前三名的電影均為進口片,分別是《加勒比海盜5》《摔跤吧!爸爸》《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上述三部電影在此期間的票房收入分別為4.45億元、1.32億元、0.31億元。也就是說,這三部進口片累計票房收入6.08億元,占總收入87.23%。

排片差距巨大

「國產保護月」悄然取消後,進口大片來勢洶洶,在這樣的環境下,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5月26日,大盛國際傳媒總裁安曉芬在微博寫下公開信,懇求院線經理給予國產電影更多的排片和機會。

安曉芬在影視圈裡頗有名氣,她曾參與過《葉問1-2》《小時代1-2》《飛越瘋人院》等片的製片出品發行工作,被業內譽為「內地第一女製片人」。很難相信,這樣一個資深電影製片人,採用公開請求院線排片的方式,來為她的電影爭取一絲機會。

7. 中國是否需要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怎麼保護

關鍵字:國產電影保護月 變形金剛

四年「國產電影保護月」,日益呈現隨意性、多變性、口號性的狀態。

什麼是「國產電影保護月」?

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來自官方的明確條文,但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已經成為了業界和媒體所認同的一種提法。盡管在去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相關負責人就曾出面公開澄清,表示「國產電影保護月」這個說法是媒體總結出來的,國家廣電總局只是每年會採取一些支持國產電影的措施而已。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從2004年的《十面埋伏》獨占暑期檔開始,每年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院線中看不到紅火的進口分賬大片,放映的幾乎都是國產片、合拍片,這個實質上存在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到如今已經進行了四年,被業內人士和媒體廣泛認同。

而來自國家廣電總局的內部消息則透露,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國家廣電總局的確曾經在2004年口頭下達過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時間也初步定在每年的暑期檔中間。加上每年相對火爆的國產片「賀歲檔」,國產片有望每年都有一到兩個集中放映搶奪票房的黃金期,用以抵抗日益兇猛的進口分賬大片。

發行方面也有著相關的「默契」。國內有權進行進口大片發行的只有兩家,分別是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公司,在每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中,兩家都不再引進新的分賬大片。

「國產電影保護月」設立之初,確實有國產電影因此獲利,2004年的《十面埋伏》獲得1.6億元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第一成功,也是廣電總局決心繼續延續「保護」的原因,2005年《七劍》獲得6000萬元票房,而2006年低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獲得2000萬元的驚人回報,《寶貝計劃》則是獲得8000萬元票房。

但是,從2006年開始,「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問題就逐漸浮出水面,首先是進口分賬大片學會了打「擦邊球」,選擇在「國產電影保護月」開始前幾天上映,實質上依舊在「國產電影保護月」內占據了大部分的屏幕,二是沒有過硬的國產大片吸引觀眾,「國產電影保護月」成了官方的面子工程,眾多小國產片擁擠在一個月內走走過場,對於國產片的市場份額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幫助。三是除進口分賬大片外,買斷版權的海外電影是不在限制范圍內的,它們也在和本來就不夠強大的國產電影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中搶食。四是保護的時段的隨意和無序,可以一年來兩次,也可以一次分開兩回,這次是為了紀念抗日勝利,下次就是香港回歸,在這種狀況下,希望在保護月中受到保護的國產片常常找不到組織。

2007年「分賬大片」保護月

2007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奇怪地分為了兩個時段:6月20日-7月10日,以及7月20日-8月10日,總共時間延長至40天,看上去比以往的一個月還要「保護」得久一些,但是現實狀況卻恰恰相反:2007年的第一撥「國產電影保護月」過去後,我們發現,受到保護的卻是那些票房無敵的進口分賬大片。

進口分賬大片狂打擦邊球

我們把今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和幾部暑期檔進口分賬大片的檔期拿到一起看看,就會發現一個尷尬的狀況:好像今年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分成兩段,就是為了讓《加勒比海盜3》和《變形金剛》在不違反「國產電影保護月」的規定的前提下,前後接力吞噬「國產電影保護月」的票房——《加勒比海盜3》6月12日上市,8天後2007年第一撥「國產電影保護」開始,第一撥7月10日一結束,第二天《變形金剛》就上映了,9天後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再度開始——兩部進口分賬大片的上映都不是保護月中上映的,影響力卻完全地覆蓋了保護月——甚至在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月」一結束,8月11日,更加燙手的《哈利·波特5》馬上上映。

一部電影的黃金放映期在一個月左右,國外的大片,或者口碑好的電影黃金時間則更長,《加勒比海盜3》和《變形金剛》顯然就是後者,6月20日至7月10日的第一波「國產電影保護」中,《加勒比海盜3》仍然占據了院線的大部分放映廳,到了6月30日全國票房已經過億。7月20日至8月10日的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可以說幾乎就是《變形金剛》的天下,繼上映5天便在國內票房過億後,《變形金剛》已經連續四周占據國內電影票房首位,這其中有3周是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中達到的。

看上去是「國產電影保護」在進口分賬大片的「虎口」中「拔牙」的措施,最後成為了「保護」進口分賬大片上映的手段,2007年的這種分段式的「國產電影保護」還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可以稱之為「隨意式國產電影保護」或者「針對性為分賬大片讓道」。我們看到的是,明明進入到了「國產電影保護月」,院線裡面放的大都依舊是進口分賬大片,其次是買斷片,最後才是為數不多的國產片,這種「保護」,有何作用?「國產電影保護月」中只規定不能上映新的進口分賬大片,卻不限制已經上映進口大片,不過是隔靴搔癢,起不到任何的實質作用,只能讓那些精明的發行者們大鑽特鑽空子。

「保護月」國產片疲軟

除了進口分賬大片的輪流沖擊,國產片在2007年中間本身的疲軟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有著之前「國產電影保護月」國產片的優惠環境以及香港回歸10周年的機遇,《跟蹤》、《老港正傳》、《每當變幻時》、《寶葫蘆的秘密》、《夜·上海》、《勇士》等國產片相繼擠入今年第一波「國產電影保護」,希望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6月底到7月初,看上去國產片熱熱鬧鬧,但其實沒有任何一部可以像《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一樣成為真正的市場中堅。

其中,《寶葫蘆的秘密》算是2007年第一波「國產保護」中表現最出色的合拍片,中影和迪斯尼聯合這部真人+三維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的童話故事,由香港先濤負責動畫,看得出來它已經從各個角度避免去年《魔比斯環》缺乏底氣的致命問題,盡管如此,影片票房2000萬元左右,僅與1999年《寶蓮燈》旗鼓相當。

港片《跟蹤》票房達到了800萬元左右,已經算是表現比較好的。而《老港正傳》和《每當變幻時》則由於口碑和發行規模等原因,表現比較低迷。與2007年第一季度的《傷城》和《門徒》等影片相比,可以看出觀眾對中等規模港片的興趣、並沒有因為慶祝回歸而有所增加,《明明》、《老港正傳》和《夜·上海》勉強在3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徘徊,而《夜·上海》的票房和口碑更是平平。其餘12部國產電影單片票房均低於300萬元,而號稱在「國產電影保護月」推出十部國產中小成本影片《大周密案》、《紙相機》等,不過是在北京10家主流影院舉行了放映活動而已,像去年《瘋狂的石頭》那樣捍衛中小成本國產片的尊嚴的狀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有數據表明,在2007年第二季度共上映19部國產電影,其中最低票房的12部電影全國票房總量僅有1785萬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國產片相比,它們相當於《門徒》的28%,《傷城》的24%,《滿城盡帶黃金甲》的6%——就更不要和驚人的《變形金剛》作比較了。有人把國產片在第二季度看似喧鬧的國產片票房表現用「全軍覆沒」來形容,非常貼切。

「國產電影保護月」為大片過渡

2007年第二撥「國產電影保護月」到了一年最關鍵的8月暑期檔,但是就在長達20天的保護期內,因為之前的《變形金剛》和之後的《哈利·波特5》實力太強,所以在7月20日到8月10日上映的國產新片僅《不能說的秘密》、《導火線》兩部。雖然只有兩部電影享受這還不太夠味道的「保護」,但是相比較在2007年第一撥「國產影片保護月」中一堆缺乏競爭力的國產電影互相擁擠的場面要好上一些,其中《導火線》上映3天便獲得1500萬元票房便是一個不錯的成績,而《不能說的秘密》上映8天獲得2000萬元票房。

但是在這兩個看上去不錯的成績背後,卻是其他6部國產片《天堂口》、《合約情人》等被擠入了8月下旬的尷尬檔期,不僅處於「國產電影保護月」之後,同期上映的還有好萊塢大片《哈利·波特5》。

8月11日《哈利·波特5》上映之後,從8月16日開始《天堂口》、《合約情人》、《大話股神》、《夜襲》、《第19層空間》五部國產影片開始在陸續上映,這等於是在《哈利·波特5》的壓力下擠入半個月的檔期。就在這樣的強大對手前,我們看到除了《天堂口》、《合約情人》能夠有著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之外,另幾部國產影片大多處於投資小、缺明星的尷尬局面,實際上,在8月份上映的國產影片真正有些市場潛力的也就勉強有《導火線》、《天堂口》、《合約情人》三部影片而已。難怪有媒體指:「如此稀疏的排片幾乎等於把放映時空從《變形金剛》過渡給了《哈利·波特5》。」

歷年「國產電影保護月」回顧

2006年兩次「保護月」

6月10日-7月10日:無片可保

2006年6月10日,「國產電影保護月」期間第一次面臨沒有一部重量級的華語電影排期上映的局面,放映的9部國產影片,除港片《左麟右李》和中英合拍片《伯爵夫人》外,《天狗》、《零公里》、《情暖萬家》、《別愛陌生人》等都屬於低成本、宣傳少的電影,因為實際的經營問題,全國各影院的小成本國產電影放映實際很少,「國產電影保護月」面臨「無片可保」的尷尬。而2006年「國產電影保護月」中唯一的亮點就是《瘋狂的石頭》,如果沒有了這樣一部僅僅憑借口碑創造出2000萬票房的國產片,2006年的國產片保護將沒有什麼實質效果。

而就在2006年6月9日,趕在「保護月」前一天,20世紀福克斯的動畫大片《冰河時代2》開始登陸全國影院,而近期計劃上映的海外影片還有《決戰天空》、《章魚驚魂》以及《絕色俠盜》,它們可以在「保護月」內上映的理由是被中方買斷了拷貝版權,不存在與出品方分賬的關系,但實際上,《決戰天空》是法國影史上投資最大的空戰片,並將於近日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沖擊力」可見一斑。而2006年真正受到「保護月」影響的海外片只有一部美國大片《超人歸來》,該片在全球的上映檔期是6月30日,在中國推遲到7月11日上映。但不可否認的是,前堵後追的結果是,海外片沒給國產片留下多少空間。

9月10日-10月10日:擠作一團

和2006年第一次保護月中「沒有國產片可保護」的情況不同,第二次上映的有《寶貝計劃》和《夜宴》這樣擁有競爭力的國產電影,但是10月檔期過於「擁擠」了,共有《圓明園》、《好奇害死貓》、《卧虎》、《喜馬拉雅王子》、《我的長征》與《雞犬不寧》等11部國產新片擠在這個檔期內上映,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買斷版權的進口片,像《白色星球》、日本動物溫情片《狗狗心事》,以及法國喜劇片《囚車駛向聖地》、西班牙懸疑片《世界上最醜陋的女人》等等。

有院線人士表示,過了黃金周的10月本身就是電影淡季,很多影片為了躲11月上映的大片,都擠在這個檔期。但在20多天里要上這么多新片,除了觀眾選不過來了、影院排片都排得頭疼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分散票房,這種狀況,對於國產片其實並沒有起到保護作用。

2005年為抗戰勝利保護國產片

原定2005年6月29日和全球同步上映的進口分賬影片《世界之戰》因為「技術原因」將檔期延後至8月5日,但是在電影局出台「國產片保護月」政策之後,這部命運多舛的大片不得不將檔期再次延後到8月25日上映,除此之外,好萊塢大片《絕密飛行》也被推遲放映。電影局2005年的「國產片保護月」主要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時間在7月20日到8月25日期間,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片《太行山上》取代了《世界之戰》的檔期,這部影片享受進口分賬大片的待遇,由中影和華夏聯合發行。

另一方面,最受關注的《七劍》和港片《蟲不知》、《阿嫂傳奇》、《千杯不醉》、韓國電影《哭泣的拳頭》、《總統浪漫史》和日本電影《導盲犬小Q》等先後在2005年「國產片保護月」中上映。其中《七劍》拷貝數最多,為300多個,其他影片拷貝投入最多的也只有100個左右,大部分則是選擇在條件比較好的多廳影院放映。

2004年首次保護成果顯著

2004年6月15日至8月5日近兩個月的暑期黃金檔內,沒有上映一部進口分賬影片,其他國產片也給《十面埋伏》讓路,創造出了1.6億元的票房奇跡。這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質疑,詢問為何要給一部電影留出這么久的單獨放映時間。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對媒體表示,這是保護國產影片的一種措施,每年都有的,為《十面埋伏》片騰檔期的說法不正確。

《十面埋伏》受到的特殊的禮遇和扶植拉開了為了保護國產電影、做強做大暑期檔的「官方行為」,這一做法被稱做「國產電影保護月」,一直延續到現在,但並沒有條文規定,也沒有嚴格標准,四年下來,日益呈現一種隨意性、多變性、口號性的狀態。

相關鏈接

韓國「電影配額制」

Screen Quota,即電影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台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韓國政府內部對此制度一直存有爭議,文化部堅持其配額比例,而經濟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金大中當年在競選綱領中曾明確表示:「電影配額制將持續到韓國電影在市場上的佔有率達到40%。」現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維持既定比例。

8. 歐美國家有為保護國內電影而推遲了海外電影檔期的情況嗎

歐美國家是按院線發行影片。不是通行的統一規定。無所謂推遲不推遲。

很簡單這個現象還真是只有中國有,因為只有中國有進口片配額統一由國企發行和禁止外資進入國內發行和影院建設這類保護主義規定。這一現象的原因和國內的政治制度極端領導人霸道和影視利益集團過於強大有關。

因此,片方高度重視影片的排映,往往把排映作為提升票房的重要手段。我國電影檔期發展現狀經過20多年發展,目前我國電影檔期排映已形成以暑期檔(約100天,每年的6月初——8月底)、賀歲檔(近100天,12月初——翌年2月中下旬、國慶檔(7天)、春節檔(7天,包含在賀歲檔中)這四大檔期為主,以情人節、清明節、五一節以及近幾年興起的光棍節等小檔期為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