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電影眼睛學派的藝術主張包括哪些方面
擴展閱讀
城市獵人電影動漫格鬥 2024-05-19 19:44:10
80年代香港電影導演 2024-05-19 19:41:33

電影眼睛學派的藝術主張包括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 2024-05-07 06:58:14

Ⅰ 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蘇聯蒙太奇學派

1.愛森斯坦(1898——1948)。

愛森斯坦理論體系發展的四個時期

(1).「雜耍蒙太奇」時期(1920——1923):愛森斯坦在參加電影工作以前就發表了
《雜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觀點即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雜耍蒙太奇」觀念的來源:
1.辨證法:黑格爾的三段論辨證法。兩個不同性質的鏡頭即相當於正題和反題,他們之
間產生沖突,便建立了一個新的概念,相當於合題。
2.先鋒藝術派中的構成主義和未來主義:要求打碎線性的戲劇模式,強調以多樣化視點
改造戲劇,利用空間的共時性切斷戲劇時間的連續性。
3.日本的象形文字。

【名詞解釋: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於20年代初在戲劇和電影創作實踐中採用並在理論上提出的一種結構演出的方
法。即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
者的思想結論。「雜耍是戲劇中每一個特別刺激人的瞬間,即戲劇中能夠促進觀眾足以
影響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夠保證和精確的預計到如果安排在
整體的恰當次序中就會引起某種感情上震動的每一個因素,它們是能夠用來使最終的思
想結論顯示出來的唯一手段。」 雜耍蒙太奇不是靜止的反映一個事件,不是使活動的一
切可能性處於這一事件的合乎邏輯的表現的限度以內,而是躍到一個新的階段:把任意
選擇的那些獨立的雜耍表演自由的組成蒙太奇——從主題效果的立場來合成。

(2). 理性電影時期(1924——1929):此期拍攝的作品包括《罷工》、《戰艦波將金
號》、《十月》、《總路線》。提出的核心觀點即理性電影。

【名詞解釋:理性電影(理性蒙太奇)】
該理論強調通過畫面內部的造型安排,使觀眾將一定的視覺形象變成一種理性認識。該
理論認為,兩個鏡頭之和會產生一種新的概念,因為兩個鏡頭對列及其內在沖突會產生
對所描繪事物進行思想評價的契機。該理論主張以鏡頭蒙太奇對列以表現某種抽象概念
,代替藝術形象。

「敖德薩階梯」經典段落的蒙太奇運用:
1. 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
擊力。
2. 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
3. 以多鏡頭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3). 建立蒙太奇類型學——多聲部蒙太奇體系的時期(1929——1939):此期拍攝的
作品包括《墨西哥萬歲》、《白靜草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相繼提出了節奏
蒙太奇、復調蒙太奇、聲畫蒙太奇、鏡頭內部蒙太奇等問題,在理論上大大修正補充了
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著名的代表作為《蒙太奇1938》。創作中實踐了「情緒劇本」理
論。

*【名詞解釋:「情緒劇本」理論】
20世紀30年代由愛森斯坦提出並由部分劇作家附諸實踐的一種電影劇作理論。該理論認
為不需要戲劇沖突和戲劇結構,只要提供一連串誘發導演情緒的刺激物。因此,這種劇
本雖然也有一些簡單的情節,但一般是用一種浮誇的詞句描寫一些互不連貫的場景。代
表作家是蘇聯的拉熱謝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普多夫金導演)、《白
靜草原》(愛森斯坦導演)等。蘇聯評論界認為這些影片都是失敗之作。但「情緒劇本
」作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學靠攏的一種傾向,在電影劇作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位
置。

愛森斯坦對於電影聲音的美學觀念及其演變。
1928年,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聯合發表了《有聲電影聲明》,提出「聲
畫對位」的主張,並將「聲畫對位」看成一種普遍原則,否定聲畫同步,使聲音依舊服
從於畫面和默片時期的蒙太奇觀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愛森斯坦建立蒙太奇類型
學、即多聲部蒙太奇體系的時期,他同樣大大修正補充了這種思想,將重點轉到聲畫同
步和聲畫不同步想結合的問題上來。

(4). 提出作為電影總體的影片結構的理論,提出電影創作方法論的時期(1938——19
48):此期拍攝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

*愛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體系中的4個最重要的觀點:
1. 任何種類的兩段影片放在一起,就會從那兩種並列的狀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一種新
的概念,一種新的性質。
2. 蒙太奇就是鏡頭內部沖突,是由兩個並列的鏡頭沖突所產生的某一概念從而造成有
目的的主題效果。
3. 蒙太奇不僅是產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闡明思想的手段,即通過某種電影語言
及其表現形式闡明思想的手段。
4. 蒙太奇的思維是與整個思維的一般思想基礎分不開的。

2.蘇聯蒙太奇學派。

(1)蘇聯蒙太奇學派

【名詞解釋:蘇聯蒙太奇學派】
20世紀20年代,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維爾托夫、庫里肖夫等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
革命斗爭現實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的革命內容,他們將實驗的
重點放在蒙太奇的運用上。庫里肖夫和愛森斯坦強調兩個不同鏡頭的對立或撞擊會產生
新的質、新的思想涵義,這是他們對蒙太奇理論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代表性的理論分
別是「庫里肖夫效應」和「雜耍蒙太奇」;其他人諸如普多夫金發展了敘事蒙太奇、維
爾托夫創建了「電影眼睛派」,這批人是20年代蘇聯先鋒主義電影美學探索的中間力量
,在蒙太奇理論的創建和運用上貢獻卓著,因此被稱為蘇聯蒙太奇學派,他們的理論研
究和拍片實踐構成了蘇聯電影學派的第一個階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於愛森斯坦等
人的極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蘇聯蒙太奇學派開始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

(2)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a . 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開始了電影工作,建立了「實驗工作室」,他是一個構成主義
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裡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論
有「庫里肖夫效應」和「電影模特兒」。

【名詞解釋:「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通過鏡頭剪接所作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實際上是由普多夫
金具體操作的。庫里肖夫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並列作用,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
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剪為三段,分別接在一碗湯、一個正在做游戲的孩子和一具
老婦人的屍體的鏡頭之前,結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卻似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
—分別對應著飢餓、喜悅和憂傷。庫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
心理基礎,並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等理論。他得出的結論是,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
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只有蒙太奇
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
,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

b . 維爾托夫(1896——1954)
齊加·維爾托夫原是一位未來主義音樂家,1916年創立了「聽覺實驗室」,1918年開始
轉向電影創作。1923年,維爾托夫發表了《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一文,提出了「電
影眼睛」理論。代表作品有《帶攝影機的人》、《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
一的土地上》、《關於列寧的三支歌》等以及24期《電影真理報》(《電影周報》)。
維爾托夫也是蘇聯電影界最早使用聲音的人。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真理電影」
就受到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影響。

【名詞解釋:「電影眼睛」】
蘇聯紀錄電影導演齊加·維爾托夫於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並在創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
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實景拍攝
甚至偷拍、強拍,反對場面調度、劇本、演員和攝影棚,也就是反對故事片。雖然維爾
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強調對現實的即興觀察,但並不是單純的攝錄現實。他強調將
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他對「電影眼睛」的解
釋是「用紀錄手段對可見的世界作出解釋」。維爾托夫並不反對蒙太奇,他將電影眼睛
稱為蒙太奇的「我看」,他認為影片組織的基本手7段就是蒙太奇。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
定如下:選擇電影觀察的最重要的瞬間,將這些觀察按照聯想的原則加以聯接,有節奏
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感染力,並通過鏡頭畫面與字幕(政治口號)的結合來解釋拍
攝在膠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義。維爾托夫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
了所謂的「電影眼睛派」,按照自己的理論拍攝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電影真理報》
、《帶攝影機的人》、對謔瀾緦�種�壞耐戀厴稀貳ⅰ豆賾諏心�娜�Ц琛返取?BR>
c . 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電影理論代表作有《電影導演和電影素材》、《電影劇本》、《論電影編劇、
導演和演員》;導演的影片代表作品有《母親》、《聖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
後代》。他後期導演的作品有《普通事件》、《逃兵》、《蘇沃洛夫大元帥》、《海軍
上將納希莫夫》等。
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和演員的重要性,他同樣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他從一
般意義上為蒙太奇所下的定義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現實生活中的內在聯系,是一種
辨證思維的過程。它是為表達一定的思想意圖而組織電影動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運
用則顯示出導演觀察生活、分析觀察結果並對之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基於這種思考,
普多夫金創立了「聯想蒙太奇」,具有很濃的詩意和抒情因素。「聯想蒙太奇」把沒有
物質聯系但卻具有十分密切主題聯系的視象並列起來。這種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
使用,而不能用它來統一全部鏡頭。普多夫金的理論強調了電影的敘事性,即通過分鏡
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通過對情節和事件的分解組合,再現情節和事件,使蒙太奇成為
劇情片段的連續 ,從而加強電影的敘事力量;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
的蘇聯和美國的情節劇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鋒主義藝術家們看作是格里菲斯電影敘事
結構的繼續,甚至被愛森斯坦認為是把蒙太奇這一新的電影造型手段納入到傳統的再現
美學范疇,是現代主義美學道路上的倒退。

*d . 柯靜采夫、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這是一個純形式主義的學派,突出一種「奇異化」的電影觀念。

【名詞解釋:蒙太奇理論】
主要指早期電影中以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為代表的蒙太奇理
論。通稱的蒙太奇理論並不能囊括所有對蒙太奇問題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別林
、雷納·克萊爾、費里尼、愛因漢姆、米特里等,蘇聯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
柯靜采夫、尤特凱維奇、羅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對蒙太奇的問題作出各自的解釋。
但蘇聯學派對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繼承性,即便早期階段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
(以下分別簡介維爾托夫、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觀點。略。)
蘇聯電影理論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僅是將各個拍攝下來的片段加以聯接使觀
眾對連續發展著的動作獲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現手段,而且是將各種現象的隱蔽的內在聯
系變成明顯可見、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藝術方法。

Ⅱ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Ⅲ 電影的藝術風格都有哪些一一列舉說明,謝謝

(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分為幾種類型,具體如下:

印象式影視評論的寫作:是寫作者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影評。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覺能力。特點是隨意性的評論、敏銳的觀察、恰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評論的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焦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等本體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影片的結構和風格,或是影視的敘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組織形式。從決定影片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形式系統出發來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辨識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發現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統化和模式化地使用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單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風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達中起著強調、誤導澄清、強化等作用。
「作者論」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影視作品中。關注的是主題意識、影視技巧的運用和影音風格比較一致的影視創作者。
寫作方法:
從一組影片的比較中,指出它們風格和產題目的一貫性,進而認定影片背後的主要的作者。
詳細分析一部影視作品,以彰顯它與作者的主題和風格觀念之間的關系。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對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該作者的生活(社會階級、政治、教育、專業訓練等)是否對影片的主題產生某種影響?
該作者是否持續使用相同的主題,或持續拍攝同一類型的影片 ?該作者是否對某種電影表現技法(如長鏡頭、特寫、大遠景等)有偏好?
該作者在影片中呈現的個人標志是什麼?
該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與一些影片的主創人員合作?他們之間的合作有什麼特別之處?誰的作者標記更顯著?

類型研究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在20世紀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影研究的領域演變成影視評論的一個重點。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關情節、人物、主題、場景和對白的重復牲來對影片進行分類?
電影的類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種社會價值觀?
不同的類型片的發展如何?它們在類型影片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無變化?是消退還是繁榮?變化的根本原因體現在什麼方面?
影片是否屬於新的類型?如是,為什麼?不是又為什麼?新的類型的特點或特色體現在什麼方面?
電影類型的形成與歷史有什麼關聯?

背景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史學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及電影反映的社會歷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電影、電視發展的社會、歷史的脈絡中去審視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社會意識形態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主要是從社會的政治意識、倫理道德、美學取向、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與性別認同、對待不同民族或種族的態度及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分析影視作品中隱藏的相關觀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訴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信息?在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與暗指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價值是什麼?它們代表著哪個階級或階層?
影片是否挑戰了觀眾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製造了某種文化或價值的認同,它使用的是什麼手法?在這中間是否存在著國家/民族主義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別/種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現的?他們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是被真實再現還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現世界真實的復雜性,還是不斷暗示著某種價值觀?這一種價值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

Ⅳ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電影流派,指電影根據獨特風格而進行分類的派別。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五種:

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等。

(4)電影眼睛學派的藝術主張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流派的分類:

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

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

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

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

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

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

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

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

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

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

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

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他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Ⅳ 簡述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主要藝術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

蘇聯蒙太奇學派
1.二十年代無聲故事片創作時期,蘇聯涌現了一批傑出的年輕的電影藝術家,如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庫里肖夫,他們創立了蒙太奇學派。(「庫里肖夫效應」的實驗)2.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普多夫金《母親》、杜甫仁科《土地》。
3.(1925年)攝制的(《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運用蒙太奇理論的著名電影作品。其中,(「敖德薩階梯」)場面,被視為視覺節奏的典範。
4.愛森斯坦提出了哪些理論?
(1)提出了「雜耍蒙太奇」;
(2)提出了「情緒劇本」理論。
5.雜耍蒙太奇:是愛森斯坦在戲劇與電影創作實踐中採用並在理論上提出的一種結構演出的方法。意思是選擇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適當的組合,以影響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接受作者的思想結論。
6.情緒劇本理論:是愛森斯坦為部分蘇聯劇作家付諸實踐的一種電影劇作理論。認為電影劇本不需要戲劇沖突和戲劇結構,只要提供一連串誘發導演情緒的刺激物。雖然也有一些簡單的情節,但一般是用一種浮誇的詞句描寫一些互不連貫的場景。
7.「雜耍蒙太奇」和「情緒劇本」都有其共同的理論缺陷,就是孤立地誇大了情感的感染力,破壞了電影綜合性,失去了思想指導和生活基礎。
8.愛森斯坦的貢獻:將蒙太奇的基本目的和任務明確地歸納為兩條:「合乎邏輯,條理貫串的敘述」,「充滿情感」,「激動人心」。
9.論述世界電影名作《戰艦波將金號》。
《戰艦波將金號》被公認為是一部世界經典名片。
(1)思想內容:為紀念1905年俄國革命20周年而攝制的,是一部頌揚水兵於1905年起義的影片。
(2)在劇作結構上,是按照希臘五幕布悲劇的格式構成的。即:人和蛆蟲;船上的戲劇;死者激發人們;敖德薩階梯;同艦隊相遇。每場戲都貫穿著強烈的矛盾沖突,有明確的動作與反動作。
(3)影片劇作上的特點:a紀實性與典型性的精巧完美的結合。b精巧、嚴密的結構與准確有效的節奏處理。
(4)在電影語言上有獨特的創造。影片的蒙太奇組接充分顯示了電影鏡頭組接的巨大藝術功能。a動作的創造;b節奏的創造;c新的時空的創造;d思想的創造。
因為《戰艦波將金號》是常被人們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影片」。卓別林稱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