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1912年中國電影表
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發行怎麼收費 2024-05-16 23:08:15
韓國電影無碼理論 2024-05-16 22:57:04
毀滅的鬥士老電影 2024-05-16 22:49:33

1912年中國電影表

發布時間: 2024-04-29 22:46:36

⑴ 民國時期的電影有聲音嗎

民國時期的電影有聲音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並上映,引起了一時的轟動,取得了萬人空巷的效果,電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在民國時期,經過近20年的嘗試和探索,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開始走向了一個短暫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有過許多經典的電影。
《馬路天使》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描繪活潑市井生活的偉大的藝術傑作,我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志。一九八三年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中國電影九十年優秀影片」之一。

⑵ 中國建國以後拍攝的所有電影的匯總列表

1、《白毛女》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該片根據陳其謙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某部前衛營克服重重險阻,最終勝利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

⑶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
第1章 中國紀錄電影的開端(1905—1921)
電影在發明不久就傳到了中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這一天是世人公認的電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開始,盧米埃爾陸續派遣了近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這些攝影師涉足過南極洲之外的各個大陸,拍攝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國拍攝的影片,電影正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
根據記載,1896年8月11日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日子。這一天,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放映了多部外國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現了電影放映活動,一個美國電影放映商在前門打磨廠福壽堂放映電影。1904年,電影放映活動由民間進入宮廷。在慈禧太後70壽辰之際,英國駐北京公使向宮廷進獻放映機一架和影片數套祝壽,放映過程中由於摩電機突然炸裂,慈禧認為此物不吉祥,清宮內從此不準放電影。然而,此事並未阻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
最早在中國放電影的是外國人,最早在中國拍電影的也是外國人。自電影傳入中國到辛亥革命,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的紀錄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期間,不少外國攝影記者來到北京拍攝紀錄片。1904年,在發生於中國滿洲旅順口的日俄戰爭期間,也有外國攝影記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國長期從事拍片活動的是義大利人阿歷克·勞羅,他於1907年來到中國經營電影放映,後來從事拍片活動,拍過《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強行剪辮》、《上海風景》等短片。
盡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確鑿的證據,但大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活動開始於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開設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記錄京劇名角譚鑫培表演京劇《定軍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軍山》。稍後,譚鑫培表演《長板坡》等劇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據說,直到1909年遭到火災之前,豐泰照相館的拍片活動一直沒有中斷,而且為了適應無聲電影的特點,這些影片選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動作較多或富於表情的場面。
中國人較早攝制的新聞片是《武漢戰爭》(1911)和《上海戰爭》(1913)。前者記錄了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的幾次重大戰役,而且不久即再現於銀幕,深受歡迎;後者記錄了上海各界為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而進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場面,於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與故事片《難夫難妻》(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時映出,被稱為「空前絕後的活動影戲」,連映數天。這兩部影片是中國人藉助外國影片公司的設備拍攝的,中國電紀錄電影的發展有還待於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作為資產階級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務印書館開始關注電影,於1918年設立活動影戲部,攝制的影片分為5類:風景片、時事片、教育片、古劇片、新劇片,其中前4類均可歸入新聞紀錄片的范疇。風景片如《上海龍華》、《浙江潮》、《普陀風景》、《北京名勝》介紹了祖國的風景名勝,新聞片如《歐戰祝勝遊行》、《東方六大學運動會》、《第五次遠東運動會》報道了新聞事件,教育片如《女子體育觀》、《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嚴肅的內容,古劇片《春香鬧學》、《天女散花》、《琵琶記》記錄了梅蘭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劇片段。1926年,商務印書館影戲部改組為國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動持續到1927年。
1919年,幾位民族資本家集資興辦了專營電影的公司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飯桶》,該公司拍攝的均為紀錄片,包括戲曲片、新聞片、風景片。戲曲片《四傑村》是該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後不僅在國內放映而且運往美國放映。此後,它還拍攝了新聞片《周扶九大出喪》、《張季直先生的風采》、《聖約翰與南洋球賽》、《南京的警政》,風景片《矮子墳》(南通古跡)、《南京風景》。這些影片均攝於1921年,總體來說沒有引起很大關注,但它拍攝於1923年的新聞片《國民外交遊行大會》受到廣泛歡迎,該公司在拍完此片後宣告停業。
電影與資本密切相關,沒有資本就沒有電影,資本的狀況決定著電影的狀況。20世紀初,中國電影的製作主體是民族資本家,由於當時的中國民族資本薄弱,攝制影片的數量有限,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國在1905年到1921年攝制的新聞紀錄片僅30多部。「紀錄片」這個用語是後世對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籠統稱謂,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被稱為「影戲」,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現「新聞影片」的說法,「紀錄影片」的說法大約出現於30年代初期(較早見於1931年出版的梁實秋主編的《實用英漢詞典》)。電影在誕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被當作「新奇的玩意」對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統人士和統治者的關注
*
第2章 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1921—1931)
20年代,隨著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電影業,中國電影獲得了較大發展。盡管這種發展是混亂、艱難甚至畸形的,但對30年代民族電影的繁榮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這個時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進了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新聞紀錄片的數量比過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現了大型文獻紀錄片,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的來華拍片改變了西方列強統治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格局,對國外新聞紀錄電影發展狀況的介紹和討論促使中國電影工作者開始關注新聞紀錄電影,人類學紀錄片初現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資本投資的影片公司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而且這些公司往往是從拍攝新聞紀錄片開始的。20年代,約有20多家公司拍過100多部新聞紀錄片。與以前相比,不僅影片數量有所增加,而且許多影片已不只是對旅途風光或新奇景觀的掃描,還將鏡頭對准重大社會事件,使新聞紀錄電影擺脫了卑微地位,獲得了上層人士的關注。這個時期,拍攝新聞紀錄片最多的幾家影片公司分別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對20年代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貢獻最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創始人黎民偉可謂中國紀錄電影史上第一個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創建和主持人我鏡劇社期間拍攝了故事片《莊子試妻》,由於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與當時大多數把電影當作娛樂或賺錢工具的電影商人不同,黎民偉認為電影不僅能供人娛樂,而且能移風易俗,輔助教育,改良社會,明確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並在當時中國電影業遠離中國革命的情況下,拍攝了大量表現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新聞紀錄片。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黎民偉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就任大總統》。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親自擔任攝影師拍攝了有關的新聞片。此後,他又相繼拍攝了《孫中山為滇軍幹部學校舉行開幕禮》、《孫中山先生北上》、《孫大元帥檢閱廣東全省警衛軍武裝警察及商團》、《孫大元帥出巡廣東北江記》等。孫中山去世之後,他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之典禮》(1925)和《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記》(1926)。後來,他將以往拍攝的影片匯編成大型文獻紀錄片《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並於1941年重新編輯了此片的有聲版,名為《勛業千秋》。黎民偉在20年代拍攝的其他新聞紀錄片還有:《世界婦女節》(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國葬禮》(1924)、《廣東全省運動會》(1925)。
由於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北伐戰爭在當時產生的重要影響,還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攝了相關的新聞紀錄片,如長城畫片公司的《孫中山陵墓奠基記》(1926),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記》(1927)、《總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戰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軍北伐記》(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軍戰史》(1927),上海影戲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總理奉安紀念》(1929)。
與從前相比,20年代新聞紀錄片的內容豐富了許多。除了北伐戰爭,還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新聞片《五卅滬潮》、《上海五卅市民大會》、《滿天紅時事展》,以及反映當時其他重大社會事件的新聞紀錄片,如復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濟南慘案》(1928)、《張作霖慘案》(1928)。有些影片記錄了知名人士的活動,如《孫傳芳》、《盧香亭》、《吳佩孚》、《馮玉祥》、《張學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當年拍攝了多部新聞紀錄片,如《滬太長途汽車遊行大會》、《愛國東亞兩校運動會》、《徐國梁出殯》、《江蘇童子軍聯合會》、《萬國商團會操》。
早期來華拍電影的外國人幾乎全部來自資本主義國家,20年代中期兩位蘇聯電影工作者的到來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先後來到中國拍攝了兩部新聞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國內戰爭》(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編導)反映了蘇聯自製飛機考察隊首次從莫斯科途經蒙古到中國的飛行,《上海紀事》(1927,雅科夫·布里奧赫編導)表現了第一次國內戰爭後期上海的生活和斗爭。
20年代,人類學紀錄片在中國初現端倪。據說,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是首次來到中國拍攝人類學紀錄片的外國人,他從1927年開始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對中國西北部進行了8年的考察活動,拍攝了大量活動影像資料。瑞典考古學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來到中國,利用電影記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見所聞,對塞外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戰紀錄電影的繁榮(1931—1945)
經過20多年的實踐,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獲得了初步發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聲電影的問世使新聞紀錄電影的表現手段趨於完善。國民黨政府越來越重視新聞紀錄電影的作用,不僅加強對民營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營影片公司。進入30年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新聞紀錄片的重大影響,在艱苦的條件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機構,開始拍攝新聞紀錄片。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侵略中國,由派人到中國拍攝新聞紀錄片發展到在中國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圖控制中國的電影業。這個時期,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機構也派人來到中國拍片,這些影片向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活動。
1931年到1937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體是民營影片公司。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許多影片公司都認識到了拍攝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意義,紛紛派出攝制組奔赴戰場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戰》、《十九路軍血戰抗日》、《上海之戰》,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暴日禍滬記》、《凇滬抗日將士追悼會》,天一的《上海浩劫記》。中小公司也拍攝了抗日新聞紀錄片,如《十九路軍光榮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敵血戰史》(亞細亞影片公司)、《淞滬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戰史》(慧沖影片公司)、《中國鐵血軍戰史》(錫藩影片公司)。這些影片均拍攝於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戰》和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是兩部內容豐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滬戰爭結束後,一些影片公司和個人趕赴北方戰場,繼續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反映東北戰場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戰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血戰史》(1932)和遼吉黑後援會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記》(1933);反映熱河戰場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戰史》(1934)、慧沖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淚史》(1934)以及張漢忱的《榆關大血戰》(1934)和《長城血戰史》(1934);反映綏遠戰場的有西北影業公司的《綏蒙前線》(1937)、新華影業公司的《綏遠前線新聞》(1937)。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方面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要機構是兩個官營電影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和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制」),以及一家半官營性質的影片公司,即國民黨的地方行政長官閻錫山設在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1938年拍攝了《風雪太行》和《華北是我們的》兩部抗戰紀錄片)。
「中電」從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變之前,總共出品了53期雜志片《中國新聞》和幾本軍事教育片。這些影片主要報道了國民黨政府的官方活動,其中不少是以反共為內容的宣傳片,如《「青年」與紅軍作戰經過》、《中央剿匪宣傳大隊》。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戰,「中電」暫時改變拍攝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攝《中國新聞》的同時也開始拍攝以抗戰為內容的雜志片《抗戰實錄》,前者主要報道後方動態及國民黨政要的活動,後者主要記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前線作戰的情況。八一三事變後,「中電」從南京遷往蕪湖,1938年初又遷往重慶,主要拍攝新聞片,如表現我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日寇的《東戰場》、《克復台兒庄》、《抗戰第九月》、《活躍的西線》。1939年,「中電」拍攝了《勝利的前奏》和兩部記錄「重慶大轟炸」的影片。
「中制」於1938年在武漢成立,前身是1935年國民黨設在江西的「剿共」軍事機構「南昌行營政訓處」下轄的電影股,主要拍攝反共新聞紀錄片,編輯在《電影新聞》中,抗戰前已出品30多號。電影股移至武漢後改稱「漢口攝影場」,經過改組擴充之後改稱中國電影製片廠。武漢時期的「中制」,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成了製作抗戰新聞紀錄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編輯成《抗戰特輯》。在1938年9月武漢失守之前,「中制」從武漢遷至重慶,自1939年起增設新聞影片部,由鄭君里負責。他在主持新聞影片部期間,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報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區各族人民支援抗戰的事跡以及他們的風俗人情、宗教活動,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為前方將士捐獻糧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嶺中開山修路的場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後,由於蔣介石多次發動反共高潮,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攝制遭到種種阻撓,「中制」和「中電」的進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戰勝利前夕,羅靜予將「中制」抗戰以來拍攝的新聞紀錄片素材帶到美國,與美國導演費蘭克·卡普拉合作編輯了紀錄片《中國之戰》(卡普拉編導的七部系列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的一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電影界也開始攝制抗戰新聞紀錄片。在香港拍攝的近百部抗戰電影中,新聞紀錄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長超過8000尺。香港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抗戰新聞紀錄片是大觀影片公司的《廣州抗戰記》(1937),記述了廣州各階層人民動員起來共同抗戰的情形。後來,又出現了大中華影片公司的《保衛華南》,愛群影業公司的《西北江血戰》,中國新聞社的《華南烽火》,建華影業公司的《廈門血戰記》,華北新聞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戰史》,國際影片公司編輯上映的《抗日戰績》、《八路軍攻打平型關》,以及香港「青年攝影團」在延安拍攝的《延安內貌》(又名《西北線上》)。
從1931年至1945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是多數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共識,成為新聞紀錄片的主流,許多機構或個人都拍過以此為主題的影片。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這個時期表現其他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如風光片(《萬里長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體育片(《中外足球比賽》,1931;《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1935),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1933;《斬經堂》,1937),社會新聞片(《楊虎城閱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聞》,1935;《魯迅先生逝世》,1936),企業紀錄片(《中華之絲綢》,1932;《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1935;《膠濟路客貨運輸設備及沿線風景》,1935),家庭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1934,劉吶鷗編導)。以上所列僅為30年代拍攝的部分影片,進入40年代之後這幾類影片的數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務印書館影戲部的五大片種之一,在三四十年代獲得了很大的發展。30年代,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南京金陵大學、上海教育電影推廣處等機構熱心於教育電影的製作,內容多為地理風光、國防常識、自然科學、工業生產、農事活動,其中的大多數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學理學院的孫明經教授拍攝。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經江蘇、山東、河北到達北平,又隨西北考察團赴山西、察哈爾、綏遠,沿途拍攝了數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攝的《農人之春》,此片參加了1937年的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並且獲得國際農村影片競賽三等獎,這是中國紀錄片首次參加國際影賽並獲獎。
*
第4章 人民紀錄電影的興起(1938—1949)
在中國當代史上,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涵。抗日戰爭時期,一切主張抗日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解放戰爭時期,一切主張反對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及其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人民電影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立和成長起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密切配合了黨的中心任務。人民電影開始於新聞紀錄電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製作的影片絕大多數是新聞紀錄片。
人民紀錄電影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世人矚目之地,大批滿懷抗日救亡熱情的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電影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紅軍長征途中,由於缺乏必要的條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電影機構,直到1938年才創辦延安電影團。起初,袁牧之主持了電影團的創作活動,他在人力不足和設備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工作。雖然此片未能完成,但從當時的拍攝情況和編導的總體構思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影片。
在吳印咸主持工作期間,延安電影團拍攝了新聞素材《晉察冀軍區三分區精神總動員大會》、《聶榮臻司令員檢閱自衛隊》、《晉察冀軍區歡送參軍》、《敵後報紙〈新長城報〉》、《敵後織布廠》、《唐縣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另一部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即《南泥灣》),反映了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和生產的情況。此後,電影團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拍攝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1942)、《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等新聞素材。這些新聞片和素材雖然數量不多,但發揮了新聞片的宣傳鼓動作用。
在延安電影團進行拍攝活動的前後,多位外國記者來到陝北,拍攝了表現延安生活的新聞紀錄片和素材,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訪問延安時拍過一些新聞電影素材,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漢姆在這里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還擊》(1938),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和《在中國》(1938)也拍攝了延安的場面。荷蘭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國拍攝《四萬萬人民》(1938)期間,由於未能實現去延安拍攝的願望,便將一台攝影機和數千英尺膠片通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贈送給延安電影團。
1945年,拍攝新聞紀錄電影的活動也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開展起來。新四軍拍攝了新聞片《彭雪楓師長追悼會》,紀錄片《新四軍騎兵團》、《新四軍的部隊生活》。新四軍在拍片活動的同時還開展了電影放映活動,為戰士和群眾服務。新四軍的電影活動,再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電影工作的重視和關懷。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這些活動的規模還很小,但取得的成績是極其寶貴的。
人民紀錄電影成長於解放戰爭的洗禮中。解放戰爭開始之後,人民紀錄電影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標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電影製片廠和東北電影製片廠。由於延安電影團的所有人員已前往東北接收敵偽電影機構,延安電影製片廠的全部人員是重新配備的,他們在嘗試製作故事片《邊區勞動英雄》(未完成)之後,很快轉入新聞紀錄片的製作,拍攝了新聞素材《保衛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1947年10月,延安電影製片廠結束之後成立的西北電影工學隊,繼續為人民電影事業輸送新鮮血。
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時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發展到983人。建國前後,由於全國各地陸續建立電影廠時都從東影抽調幹部,故東影有「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之稱。東影在成立之初確定了以生產新聞紀錄片為主的方針,從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東北各地派出32支攝影隊,拍攝了30多萬英尺關於東北解放戰爭的新聞紀錄電影素材,這些素材被編入17輯雜志片《民主東北》(其中的13輯全部為新聞紀錄片),第17輯《東北三年解放戰爭》全面記錄了東北解放的過程。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以及建國初期收復國土的戰役中,東影和北影向全國派出的攝影隊有70多個(另一說法為101個),記錄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各大戰役。有些攝影師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攝錦州外圍的義縣戰斗和攻克錦州的巷戰中以及11月拍攝沈陽西區李普屯的戰斗中,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萱和王靜安先後壯烈犧牲。
1949年春,錢筱璋帶領東影新聞片組的40餘人於4月初進關,參加了建立北平電影製片廠的工作。此後,東影和華北電影隊的新聞紀錄片攝制工作轉移到了北影。華北電影隊是1946年成立的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的簡稱,被譽為馳騁在冀中平原的「大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1號。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後,華北電影隊在石家莊有了固定廠址,成立了石家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3號。隨著北影的成立,石家莊電影製片廠完成了歷史任務,多數人員參加了北影的建設。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先拍新聞紀錄片,以後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熱潮,從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製作完成了5部短紀錄片(《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戰報》),1部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以及《簡報》1至4號。其中,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戰、解放寧滬杭、國民黨海軍起義、人民解放軍繼續向南方進軍等內容,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和輿論的高度贊揚。1949年8月,隨著「新聞電影工作總結會」召開,人民新聞紀錄電影即將進入新時代。

⑷ 誰能推薦一些民國時期的影視劇來看

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有《闖關東》、《情深深雨蒙蒙》、《大宅門》、《金粉世家》、《像霧像雨又像風》這些電視劇都挺好看,下面是具體介紹。1、《闖關東》主演:李幼斌,薩日娜,小宋佳,朱亞文。故事時間:1904至九一八事變結束。闖關東是一個我國歷史上一次大的人口遷移,該劇能讓我們更了解這段歷史,李幼斌演的深入人心。2、《情深深雨蒙蒙》主演:趙薇,蘇有朋,林心如,古巨基,高鑫,李鈺,寇振海,王琳。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視劇,作為90後的我都看過,而且之前各大衛視不定時的播放一下,尤其是可雲的那一段讓人心痛不已。3、《大宅門》主演:斯琴高娃,陳寶國,劉佩琦,蔣雯麗,杜雨露。故事發生時間在清末,民國,抗戰,解放等,這是一部講述老北京的電視劇,非常經典的北京味兒,豆瓣評分高達9.2,一群老戲骨,在塑造人物形象堪稱經典。4、《金粉世家》主演:陳坤,董潔,劉亦菲,寇振海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03年的電視劇,那時候拍攝的電視劇「神仙姐姐」話剛初出茅廬呢,滿滿都是清純的美,董潔也是美美的,陳坤也年輕而且劇中痞氣十足,無論是服裝還是人物,都值得觀看。5、《像霧像雨又像風》主演:周迅,羅海瓊,陳坤,陸毅,孫紅雷,李小冉故事發生時間在三十年代,該劇主要講述三十年代的上海灘華鑫鍾錶店的伙計陳子坤與店老闆的女兒方紫儀相親相愛,可因為結識了安琪而被牽連進一場生死官司里的一系列故事。
好看的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有《來不及說我愛你》、《鳳穿牡丹》、《金粉世家》、《情深深雨蒙蒙》、《像霧像雨又像風》。1、《來不及說我愛你》電視劇《來不及說我愛你》改編自匪我思存同名小說《來不及說我愛你》,由鍾漢良、李小冉、寇振海、歸亞蕾、譚凱、齊芳、孫瑋主演。該劇講述了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一方軍閥少帥慕容灃和富商之女尹靜琬從相遇、相愛再到被迫分離的一段盪氣回腸的愛情故事。2、《鳳穿牡丹》《鳳穿牡丹》由香港導演曾麗珍執導,李小冉、劉愷威、應采兒、李子雄、譚凱聯袂主演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戰亂紛飛的民國初期蘇州刺綉世家郁府和北平紡織望族霍府兩大家族,圍繞「鳳穿牡丹」刺綉秘技傳承與超越展開的一場爭奪,在經歷了興盛衰落、聚散紛爭、家國變遷後,兩家人終於放下恩怨,領悟出了「鳳穿牡丹」大愛的真諦。3、《金粉世家》《金粉世家》是由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李大為執導,陳坤、董潔、劉亦菲主演的民國愛情劇。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內閣總理之子金燕西和清貧女子冷清秋之間的愛情故事。4、《像霧像雨又像風》《像霧像雨又像風》是一部由趙寶剛執導,由陳坤、羅海瓊、周迅、陸毅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凄美愛情故事題材電視劇。該劇主要講述三十年代的上海灘華鑫鍾錶店的伙計陳子坤與店老闆的女兒方紫儀相親相愛,可因為結識了安琪而被牽連進一場生死官司里的一系列故事。5、《情深深雨蒙蒙》該劇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地方軍閥陸振華(寇振海飾)帶著一家老小逃亡到上海,在法租界定居。他的九姨太雪琴(王琳飾)為人專橫跋扈,將八姨太文佩(徐幸飾)母女、李副官(曹秋根飾)一家逐出陸家。這兩家人一時失去經濟來源,日子貧困窘迫。文佩的女兒依萍(趙薇飾)找上門去向父親討要生活費,與雪琴發生沖突,遭父親鞭打,就此立下了復仇之志。
好看的民國電視劇有《民國往事》、《金粉世家》、《京華煙雲》、《蔡鍔與小鳳仙》、《西關大少》。1、《民國往事》:《民國往事》是海潤影視和潤亞傳媒聯合出品的四十集年代題材電視劇,由連奕名執導,連奕名、黃志忠、趙會南、苗圃等主演。這部電視劇的看電視該劇以上海灘為背景,講述了三個結義兄弟,因各自信念的不同而逐漸產生分歧,從而不斷爭斗的傳奇故事。2、《金粉世家》:《金粉世家》是由李大為執導,陳坤、董潔、劉亦菲、徐露領銜主演的民國愛情劇,於2003年3月20日在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黃金檔全國首播。這部電視劇的看電視該劇根據張恨水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內閣總理之子金燕西和清貧女子冷清秋之間的愛情故事。3、《京華煙雲》:《京華煙雲》是由張子恩執導,趙薇、潘粵明、黃維德、邱琦雯、陳寶國主演的民國劇,於2005年10月18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這部電視劇的看電視該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北平姚家、曾家和牛家三大家族之間的情感糾葛的故事。4、《蔡鍔與小鳳仙》:《蔡鍔與小鳳仙》是2009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民初電視劇,由黃偉聲監制,劉松仁、周海媚、田蕊妮、馬國明、梁靖琪、湯盈盈領銜主演。此劇為2009年節目巡禮劇集之一及2009無線節目精選第二季劇集之一。這部電視劇的看電視講劇述近代名將蔡鍔推翻洪憲帝制的不朽事跡,以及他跟名妓張鳳雲的愛情故事的悲歡離合。5、《西關大少》:《西關大少》是由劉松仁、趙雅芝、張智霖、佘詩曼等領銜主演的香港TVB製作出品的民初電視劇,這部電視劇的看電視該劇講述了在二十年代的廣州一家名為廣運船行的故事,廣運船行已傳至三代,業務已經蒸蒸日上,樹大招風,外人垂涎,虎視眈眈,周家各方人也明爭暗鬥,一切恩怨情仇由些而起。
《橘子紅了》、《像霧像雨又像風》、《儂本多情》、《大丫鬟》、《大宅門》這五部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比較好看。這些電視劇都是獲得過大獎的,劇情跌宕起伏,十分精彩,明星陣容也很強大。一、《橘子紅了》該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鎮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農秀禾為代表的傳統女性,以自身的經歷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繹的有關覺悟與抗爭的動人故事。這部電視催人淚下,周訊、黃磊等人的表演也很到位 。二、《像霧像雨又像風》《像霧像雨又像風》是一部由趙寶剛執導,由陳坤、羅海瓊、周迅、陸毅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凄美愛情故事題材電視劇。該劇主要講述三十年代的上海灘華鑫鍾錶店的伙計陳子坤與店老闆的女兒方紫儀相親相愛,可因為結識了安琪而被牽連進一場生死官司里的一系列故事。情節設計很抓人,而且每個人物都很有特色。三、《儂本多情》故事講述了1937年上海淪陷,窮家女香雪兒的溫柔婉約迷倒了出自豪門的張桂庭,由貴家子變成一個窮丈夫。在敵蹄肆虐困頓的生活中,她被丈夫拋棄和孩子分離,種種大計挫折讓她突然發現原來女人要想有尊嚴地生活,出賣自己的靈魂,最後在真愛召喚下,她得到了重生。電視情節扣人心弦,讓人身臨其境。四、《大丫鬟》清末,青城縣洛水村。秦月香為保護女兒采青誤殺桑老三,被知縣蕭汝章利用,將月香的舊主子、采青生父青城富商沈淵捲入是非漩渦。潤雪陪采青執月香血書投奔沈淵,被沈淵妻玉茹扣押信物,采青、潤雪入沈府當丫環,與大小姐沈流雲、二少爺沈流年一同長大,流雲處處刁難采青,而流年卻對采青情愫暗生,時時維護。內容特別感人,別看采青只是個丫鬟,其實看得比誰都明白五、《大宅門》1912年,七爺白景琦在山東創立了黑七堂中葯鋪。當時軍閥主政,社會混亂,黑幫、土匪巧取豪奪,民不聊生。白景琦經歷種種明爭暗鬥,刀光劍影,生離死別,愛恨情仇。七爺的發小兄弟田子行能力超群,野心勃勃,他利用七爺的信任暗中屢屢得手。七爺愛上了年輕貌美、留學回國的女醫生路青青。七爺和田子行兩個男人開始了正與邪、善與惡的殊死較量。把當時的無可奈何演的淋漓盡致,看裡面的老戲骨演戲就是一種享受。選擇技巧:1、看影評可以去影視版塊等一些影視推薦、評論網站看某劇評分,得分高者,一般可看性也高。但也存在著由於評分者的不同身份、地位,以及觀劇時的不同感受,造成本來不怎麼好的劇卻得到很高的評分。2、看明星囗碑比較好的演員、導演、監制、編劇、武術或動作指導來選劇,比較有保證。
個人推薦的經典的電視劇有:《烽火佳人》、《像霧像雨又像風》、《橘子紅了》、《金粉世家》、《來不及說我愛你》。1、《烽火佳人》烽火佳人是由香港導演袁英明執導的一部民國激戰年代情感大劇,由舒暢、陳鍵鋒、喬振宇主演本劇講述了在時代大背景下一個清末的格格經歷家族落魄後,坎坷中成為女強人的成長史,融合了家族對抗、復仇等劇情。2、《像霧像雨又像風》《像霧像雨又像風》是一部由趙寶剛執導,由陳坤、羅海瓊、周迅、陸毅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凄美愛情故事題材電視劇。該劇主要講述三十年代的上海灘華鑫鍾錶店的伙計陳子坤與店老闆的女兒方紫儀相親相愛,可因為結識了安琪而被牽連進一場生死官司里的一系列故事。3、《橘子紅了》《橘子紅了》是一部由李少紅執導,歸亞蕾、周迅、黃磊、寇世勛等主演的家庭倫理電視劇,改編自琦君所著的《橘子紅了》該劇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鎮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農秀禾為代表的傳統女性,以自身的經歷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繹的有關覺悟與抗爭的動人故事。4、《金粉世家》《金粉世家》是由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李大為執導,陳坤、董潔、劉亦菲主演的民國愛情劇。2003年3月20日在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黃金檔全國首播。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內閣總理之子金燕西和清貧女子冷清秋之間的愛情故事。5、《來不及說我愛你》改編自小說《碧甃沉》,該劇由北京光彩世紀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和湖南電廣傳媒節目分公司共同出品,曾麗珍執導,鍾漢良、李小冉、寇振海、歸亞蕾、譚凱、齊芳、劉澍穎主演。 該劇講述了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一方軍閥少帥慕容灃和富商之女尹靜琬從相遇、相愛再到被迫分離的一段盪氣回腸的愛情故事。看電視劇的注意事項1、忌音量過高長時間在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僅容易使聽覺的感受性降低,而且容易導致視覺等感受性的下降。2、忌光線過暗晚上看電視時,不要把照明燈都關閉,在電視機後方安上一盞小紅燈,可起到保護視力的作用。3、忌坐姿不正看電視時坐姿不正容易讓脊柱發生變形與彎曲等,養成不良的坐姿習慣。

⑸ 中國有哪些電影是根據外國文學改編的呢

1920《車中盜》 任彭年 美國偵探小說《焦頭爛額》中《火車行動》
1921 《紅粉骷髏》 管海峰 法國偵探小說《保險黨十姊妹》
1925 《小朋友》 張石川 法 國 埃 克 多 · 馬 洛 小 說 《 苦 兒 流 浪 記 》
1926 《一串珍珠》 李澤源 法國莫泊桑小說《項鏈》
1926 《空谷蘭》上下 洪深、張石川 日本黑岩淚香小說《野之花》
1926 《懺悔》 卜萬蒼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26 《不如歸》 楊小仲 日本德富蘆花同名小說《不如歸》
1926 《偽君子》 侯曜 法國莫里哀同名作品及參照易卜生《社會棟梁》 、 《少年黨》
1927 《女律師》 裘芑香、李萍倩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
1928 《少奶奶的扇子》 張石川 英國王爾德話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
1928 《盧鬢花》 但杜宇 英國小說《俠盜羅賓漢》
1928 《就是我》 朱瘦菊 陳冷血翻譯的小說《火里罪人》
1928 《飛行鞋》 潘垂統 德國格林童話《羅侖》 、 《五月鳥》
1930 《野草閑花》 孫瑜 受法國小仲馬小說《茶花女》和美國影片《七重天》的影響創作
1930 《桃花湖》 鄭正秋 「根據某西洋通俗小說改編的一個多角戀愛的香艷故事」 2
1931 《福爾摩斯偵探案》 李萍倩 英 國 作 家 柯 南 · 道 爾 同 名 小 說
1931 《戀愛與義務》 卜萬蒼 波蘭女作家華羅琛夫人中文同名小說
1931 《殺人的小姐》 譚志遠、高梨痕 日本話劇《血蓑衣》
1931 《亞森羅賓》 李萍倩 英國偵探小說《亞森與羅賓》 3
1931 《一剪梅》 卜萬蒼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維羅納二紳士》
1932 《一夜豪華》 邵醉翁 法國莫泊桑小說《項鏈》
1933 《前程》 張石川、程步高 詹寧的《父子罪》
1933 《愛拉廷》 葉一聲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中的一個故事
1934 《三姊妹》 李萍倩 日本作家菊池寬通俗小說《新珠》
1936 《狂歡之夜》 史東山 俄國果戈里原著《欽差大臣》
1936 《到自然去》 孫瑜 英 國 詹 姆 斯 · 巴 雷 的 話 劇 《 可 敬 的 克 萊 頓 》
1937 《搖錢樹》 譚友六 愛 爾 蘭 劇 作 家 西 恩 · 奧 凱 西 的 《 求 諾 和 孔 雀 》
1937 《永遠的微笑》 吳村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37 《石破天驚》 但杜宇 英 國 偵 探 小 說 《 福 爾 摩 斯 探 案 集 · 罪 藪 》
1938 《藝海風光》 朱石麟、賀孟斧、司徒慧敏 法國梅立克小說
1938 《茶花女》 李萍倩 法國小仲馬原著《茶花女》
1939 《少奶奶的扇子》 李萍倩 英國王爾德話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
1939 《金銀世界》 李萍倩 法國作家巴若萊劇本《托帕茲》
1939 《女大思嫁》 (港) 君嘯 法 國 勒 內 · 福 舒 瓦 話 劇 《 油 漆 未 干 》
1940 《魂歸離恨天》 (港,粵語片) 許嘯谷 英 國 艾 米 麗 · 勃 朗 特 小 說 《 呼 嘯 山 庄 》
1940 《從心所欲》 (港) 趙樹芹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錯誤百出的喜劇》
1940 《中國野人王》 (港) 侯曜、尹海清 1914 年 美 國 埃 德 格 · 萊 斯 · 伯 洛 茲 小 說 《 泰 山 歷 險 記 》
1940 《中國白雪公主》 吳永剛 德國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1941 《古國人妖》 (港) 葉蕾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41 《雪姑七友》 (港) 任護花 德國格林童話
1941 《復活》 梅阡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42 《四姊妹》 李萍倩 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
1943 《紅粉知己》 吳文超 英 國 小 說 《 簡 · 愛 》
1943 《情潮》 岳楓 俄 國 托 爾 斯 泰 小 說 《 安 娜 · 卡 列 尼 娜 》
1943 《日本間諜》 袁叢美 義大利范斯伯《神明的子孫在中國》
1946 《大雷雨》 (港) 陳鏗然 俄國話劇《大雷雨》
1947 《新天方夜譚》 (港) 但杜宇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47 《黃金潮》 (港,粵語片) 左幾、譚新風 俄國果戈理原著《欽差大臣》
1947 《母與子》 李萍倩 俄國戲劇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無罪的人》
1947 《假面女郎》 方沛霖 法國巴爾扎克小說《偽裝的愛情》
1947 《春殘夢斷》 馬徐惟邦、孫敬 俄國屠格涅夫小說《貴族之家》
1947 《夜店》 佐臨 蘇聯高爾基話劇《在底層》
1948 《啞妻》 吳仞之 法 國 安 納 托 里 · 法 朗 士 同 名 舞 台 劇
1948 《再生緣》 (港) 洪仲豪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48 《蝴蝶夫人》 (港) 黃岱 美國隆格《蝴蝶夫人》
1948 《妙手偷香》 (港) 吳回 俄國果戈理原著《欽差大臣》
1948 《相思債》 (港) 胡心靈 根據 1943 年由易卜生的《娜拉》改編的舞台劇《妻》改編
1949 《盪婦心》 (港) 岳楓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49 《歡天喜地》 鄭小秋
脫胎於舞台劇《鍍金》 , 《鍍金》根據 19 世紀法國劇作家
臘皮施的三幕喜劇《迷眼的沙子》改編
1949 《望穿秋水》 張石川 蘇聯作家西蒙諾夫同名戲劇
1949 《表》 佐臨 蘇聯作家安德萊耶夫同名小說
1950 《豪門孽債》 (港) 劉瓊 蘇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1950 《油漆未乾》 (港) 歐陽予倩 法 國 勒 內 · 福 舒 瓦 話 劇 《 油 漆 未 干 》
1951 《月宮寶盒》 (港,粵語片) 葉一聲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51 《寶劍明珠》 (港,粵語片) 吳文超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51 《銀河飛馬》 (港,粵語片) 葉一聲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51 《花姑娘》 (港) 朱石麟 法國莫泊桑小說《羊脂球》
1951 《只不過是愛情》 韓義 波蘭女作家華西列夫斯卡亞同名長篇小說
1952 《美國之窗》 佐臨、石揮、葉明 狄豪里赤納原著
1952 《到處惹人憐》 (港) 李晨風 法 國 埃 克 多 · 馬 洛 小 說 《 苦 兒 流 浪 記 》
1952 《珍珠淚》 (台) 尹海清 美 國 約 翰 · 斯 坦 貝 克 《 珍 珠 劫 》
1952 《不知道的父親》 (港) 舒適 蘇聯 Vasi l y Shkvarki n 話劇《不知道的父親》
1953 《雙雄鬥志》 (港) 吳回 英 國 柯 南 · 道 爾 小 說 《 福 爾 摩 斯 探 案 》
1953 《神燈》 (港) 陳煥文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54 《小白兔》 孫維世 蘇 聯 謝 · 米 哈 爾 柯 夫 小 說 《 神 氣 活 現 的 小 白 兔 》
1954 《大地》 (港,粵語片) 李晨風 美國賽珍珠小說《大地》
1954 《如此人生》 (港) 周詩祿 蘇聯高爾基話劇《在底層》
1955 《孤星血淚》 (港) 珠璣 英國狄更斯小說《孤星血淚》
1955 《蝴蝶夫人》 (港) 易文 美國隆格《蝴蝶夫人》
1955 《自君別後》 (港) 王引 美國隆格《蝴蝶夫人》
1955 《同林鳥》 (港) 陶秦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1955 《楊貴妃》 (港,與日本合拍) 溝口健二 日本川口松太郎小說
1955 《視察專員》 (港) 黃域 俄國果戈理原著《欽差大臣》
1955 《天長地久》 (港) 李鐵 美國德萊塞小說《嘉麗妹妹》
1955 《春殘夢斷》 (港) 李晨風 俄 國 托 爾 斯 泰 小 說 《 安 娜 · 卡 列 尼 娜 》
1955 《復活》 (港,粵語片) 陳文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55 《茶花女》 (港) 易文、張善琨 法國小仲馬原著《茶花女》
1955 《黛絲姑娘》 (台) 蔣偉光 英國哈代小說《黛絲姑娘》
1956 《雨夜花》 (台) 邵羅輝 日本川口松太郎小說《愛染桂》
1956 《表錯情》 (港) 劉芳 英國莎士比亞《錯誤百出的喜劇》
1956 《馥蘭姐姐》 (台) 莫康時 美 國 路 易 斯 · 阿 爾 阿 特 小 說 《 小 婦 人 》
1956 《梅姑》 (港) 嚴俊 英 國 小 說 《 簡 · 愛 》
1956 《花落又逢君》 (港) 陶秦 法國小仲馬原著《茶花女》
1956 《杏花溪之戀》 (港) 王引 美國溫索爾小說《琥珀》
1956 《嬌嬌女》 (港) 黃岱 法國法朗士話劇《啞妻》
1956 《奇人奇遇》 (港,粵語片) 吳回 俄國果戈理原著《欽差大臣》
1957 《魂歸離恨天》 (港,粵語片) 左幾 英 國 艾 米 麗 · 勃 朗 特 小 說 《 呼 嘯 山 庄 》
1957 《小婦人》 (台) 吳回 美 國 路 易 斯 · 阿 爾 阿 特 小 說 《 小 婦 人 》
1957 《亡魂谷》 (港) 嚴俊 美國維度小說《太陽浴血記》
1957 《月落烏啼霜滿天》 (港) 嚴俊 蘇聯高爾基話劇《在底層》
1958 《一夜風流》 (港) 卜萬蒼 俄國托爾斯泰小說《復活》
1958 《情竇初開》 (港) 朱石麟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1958 《生死戀》 (台,台語片) 白克 法國小仲馬原著《茶花女》
1958 《母子淚》 (台,台語片) 宗由 日本黑岩淚香小說《野之花》
1959 《苦兒流浪記》 (港) 卜萬蒼 法 國 埃 克 多 · 馬 洛 小 說 《 苦 兒 流 浪 記 》
1960 《香閨春情》 (港) 費魯伊 法 國 羅 曼 · 羅 蘭 小 說 《 約 翰 · 克 里 斯 多 夫 》
1960 《春潮》 (港) 陶秦 俄國屠格涅夫小說《春潮》
1960 《慈母心》 (台) 左幾 挪威易卜生《群鬼》
1960 《錯戀》 (台) 李搏秋 日本小說家竹田敏彥著《眼淚之責任》
1960 《以革命的名義》 李恩傑、史大千 蘇 聯 米 · 沙 特 洛 夫 的 話 劇 《 列 寧 與 第 二 代 》
1961 《一夜難忘》 (港) 李晨風 英國哈代小說《黛絲姑娘》
1961 《愛的教育》 (港) 鍾啟文 義大利亞米契斯小說《愛的教育》
1963 《阿里巴巴 40 大盜》 (台) 洪信德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63 《一千零一夜》 (台, 台語戲曲片) 洪信德 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
1964 《金色夜義》 林福地 日本尾崎紅葉小說《金色夜義》
1964 《李善子》 (未發行) 鄭君里 朝鮮趙白嶺話劇《紅色宣傳員》
1965 《都市狂想曲》 (港) 吳家驤 俄國果戈理原著《欽差大臣》
1965 《地獄新娘》 (台,台語片) 辛奇 英 國 維 多 利 亞 · 浩 特 的 《 米 蘭 夫 人 》
1966 《戀愛情報站》 (台) 李錫津 日本三浦綾子小說《冰點》
1966 《艷火》 (台) 羅文忠 日本小說《男之罪孽》
1966 《零下三點》 (台) 郭南宏、金溪 日本三浦綾子的小說《冰點》
1967 《女人 女人》 (港) 吳家驤 俄國奧斯特洛夫斯基話劇《大雷雨》
1970 《尋母三千里》 (台) 高仁河 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愛的教育》中第 33 篇
1970 《昨天今天明天》 (港) 龍剛 法國加謬小說《瘟疫》
1976 《一磅肉》 (港) 胡小峰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
1980 《假如我是真的》 (台) 王童
根據大陸沙葉新等同名舞台劇改編,該劇又脫胎於俄國果
戈理原著《欽差大臣》
1983 《南京的基督》 (台) 王菊金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同名小說
1990 《血色清晨》 李少紅 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小說《一件事先張揚的謀殺案》
1993 《詐騙犯》 沈耀庭 日本作家西村京太郎小說《敦厚的詐騙犯》
2004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徐靜蕾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
2006 《夜宴》 馮小剛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
2006 《喜瑪拉雅王子》 胡雪樺 英國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

⑹ 關於孫中山的電影有哪些(急用)

1、《十月圍城》由陳德森導演,陳可辛監制,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等主演。該片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夫、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拚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2、《孫中山》是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丁蔭楠執導的傳記影片,由劉文治主演,王詩槐、張燕等出演,於1986年上映。該片講述了孫中山為建立富強民主的中國而不懈奮斗,尋找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的故事。

3、《第一大總統》是由王才濤指導,邱心志、聶玫、韓庚、田亮、張峻寧、熊乃瑾、周一圍、張頌文等主演的一部歷史題材電影。影片作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獻禮片,講述偉人孫中山從開始革命到生命走向死亡的一個人生歷程的故事。

4、《建黨偉業》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該片於2011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 。最終票房約為4.12億元人民幣。

5、《走向共和》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楊猛等主演。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